十二年课改最大改变是学习方式


  教材事业是一份良心事业
  记者:目前,人教版第十一套教科书的修订、送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作为这项工作的总负责人,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韦志榕:我一直想说,教材的建设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苦过程。尽管此次大修订的具体工作是近两年开展的,但却与课改十二年以来的长期积累息息相关。自2001年秋季,人教版首批14个学科实验教材进入全国29个国家实验区以来,我们就一直采用各种方法,不间断地对教材实验情况进行追踪、研究。因此,这次教材大修订是过去十二年课改以来教材实验工作的自然延续和成果结晶。
  这是个研究的过程。科研为先,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是人教社进行教材研究、编写与实验的一贯指导思想。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对我们修订教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课题,各学科课题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对我们把握教材内容选择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用;“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课题,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实现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教版教材的特色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让我们知道应该坚持什么、改进什么。
  这也是个“接地气”的过程。多年来,为了获取教材实验的第一手信息,人教社的编辑每年都要深入实验区作跟踪回访,到教室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直接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论坛、企业微博等多种媒介与广大师生保持密切交流。同时,人教社还定期组织、参与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材交流研讨活动,如实验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现场课评比、课件评比、教学设计大赛、说课大赛等,邀请各实验区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交流研讨,征求教材实验的相关信息。多年来,人教社收集到大量来自实验区教师、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教材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材事业事关祖国未来和千家万户,是一份良心事业,需要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用心、用力和用情。为了给广大师生奉献一套精良的教科书,人教社各学科编辑团队,以及出版、发行团队在过去十余年间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智慧。
  牢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
  记者: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强调的一点,请问人教版各学科教材修订时是如何考虑这一问题的?
  韦志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学科教材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理念),如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
  第二,研究在教材中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它们能够,也必须与我们的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学生知晓这些小道理,去接受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是有效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指导思想层面上,时刻牢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并在教材中一以贯之。例如,《地理》教材把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懂得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作为重要的教材编写理念;《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体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实施“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整体方略,充分贯彻、体现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观点;二是在教材内容层面上,选材要有利于教师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表达出来,合理、适时地渗透,不能穿靴戴帽。例如,《美术》教材特别强调运用本年龄段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一年级上册《我在天上飞》一课,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供欣赏的敦煌壁画飞天和中国航天员的图片等,强化对优秀文化的感受并提升民族自豪感。《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增加了对于我国古代方程组解法的全面介绍,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体育与健康》教材改进了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方式,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近我们正在考虑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写入教材中,让学生理解和记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
  教材要贯穿精气神,要有灵魂
  记者:各科教材都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有没有一些问题是大家在教材建设中共同关注的呢?
  韦志榕:人教社有20多个教材编辑室,基本上涵盖了中小学阶段所有的学科门类。利用本社学科、学段齐全的优势,各学科的编辑经常共同研讨,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之间的纵横衔接。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但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教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
  1.抓住教材的“灵魂”
  教材不是事实材料的简单堆砌,应该有贯穿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精气神,要有灵魂。这个灵魂其实就是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有的研究者也用核心概念来表达,其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层面,还有学科思想和方法。对学科思想或核心概念的掌握有其重要意义。一是从学科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发展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对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具有“纲举目张”之作用。二是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利于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推荐访问:课改 十二年 改变 方式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