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交媒体的符号构成及其功能


  文章采取皮尔斯(C.S. Peirce)的“符号三分法”对社交网络中的符号构成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皮尔斯意义上的指示、像似与规约3种符号类型,并且各种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指示符号确立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秩序,并且规训网络意义生产方式;像似符号使得人际交流得以直观再现,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空间情感表达;规约符号则使得网络表意准确有效,有效地培育网络亚文化的生成。特别是,三种符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交媒体在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维度的良性运转。
  社交媒介 符号三分法 C.S.皮尔斯
  G206 A 1003-6687(2014)12-0056-05
  一、研究缘起
  社交媒体是人们利用符号所创造的,以意义交流与共享为目的虚拟空间,它是由不同类型的符号文本共同编织的超大符号表意系统。可以说,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类交际的符号本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解。值得进一步考虑的是,在这个基于社会交际的符号系统中,它究竟由什么符号构成,而这些符号在为维持整个社交媒体符号网络的运作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就是本文试图厘清的问题。
  其实,许多学者已经敏感地察觉到网络空间的符号特性,如孟华教授认为:“互联网最集中地体现了符号虚构性和关联性的本质特征:最大限度地缩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颇为遗憾的是,目前关于网络符号的特性还基本停留在语言符号方向,恰恰忽略了除此之外的其他符号类型,如视觉符号、拟像符号等,而这可能才是社交媒体作为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所在。
  为此,本研究采取皮尔斯(C.S. Peirce)的符号学进行研究,因为皮尔斯的符号学一开始就不以语言为符号的中心,于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显示出各种本有的连接。皮尔斯认为,根据与对象的关系,符号可以分为三种,指示符号(index)、像似符号(icon)、规约符号(symbol),前两种就是有理据性的符号。那么,这三类符号是否也存在于社交媒体之中呢?如果存在,它们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二、指示符号:确立网络身份秩序,规约意义生产方式
  皮尔斯认为指示符号是有理据的符号。它是以指示性,是符号因为某种关系——尤其是因果、邻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而能与对象相互提示,让接收者能够想起对象;指示符号的作用就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力引到对象上,指示符号的最根本特性,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引向符号对象。皮尔斯所举的指示符号例子非常多:风向标、敲门声、手指指点、喊人、名字等等。[1]
  皮尔斯说:“指示符号是在物理上与对象联系,构成有机的一对,但是解释者的心智无须关系这种联系,只是在这种联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指示符号有一个相对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对象的组合以一定秩序,使对象也跟着组合成序列。例如当我使用一个代词(如“这个”),实际上调动了整套代词(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的系统,用一环带出了整个系列,因为把对象放到一定的关系中加以指示。
  无论是在微博中还是在人人网中,皮尔斯意义上的指示符号大量存在。新浪微博通过在不同微博用户的名字背后加上不同的符号以显示身份的不同,使原本毫无规律可循的用户资源瞬间显得等级分明;当然不同等级的用户则享有不同的用户特权。例如:社会名人实名微博用金色的V字表示,企业机构的微博用蓝色的V字表示,微博达人(资深用户)用红色五角星表示,付费用户则用皇冠来表示。这些符号就是典型的指示符号,指明了用户的等级及其相应的网络资源使用权的管理制度。更值得指出的是,专供普通网民等级区分的所谓“微博达人”与“微博皇冠”用户这两个指示符号系统,还有更为详细的子等级区分系统,按照阿拉伯数字的方式在后面标注,字数越大,表示等级越高,相应的用户在微博中可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广泛。 那么,如何解读社交媒体中大量指示符号存在这一现象呢?
  首先,符号指明对象的排列位置,似乎只是指示符号的顺带功能,“其实是‘指示’这个关键功能之所在:在关系中确立意义。指示符号的这种功能,不是其他符号所能替代的”。[3]社交媒体用户数过亿,无论是社会名人,还是普通用户都未免感觉些许迷茫,我们的符号身份在网络中如何确立,也关系到我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存在感以及秩序感。而社交微博中指示符号的普遍存在,使得我们在虚拟社区这个交错复杂的符号网络中确立自己的身份。
  以新浪微博中“V”这个指示符号为例,它直接指明了对象—社会名人,确立了名人在社交网站中的身份,社交媒体中的用户数量多得惊人,同名同姓者甚多,与名人同名的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许多人假冒名人来达成其他目的。正是因为这样,在庞杂的社交网站系统中,获得“名人”这个身份意义,则必须用“V”这样的指示符号进行标示。而作为“新浪达人”的指示符号“红色五角星”则为普通用户提供了证明其网络身份及其网络成长的机会。的确,独特的网民足以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区别“你”与“我”,但是社交媒体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网络关系形态,网民需要在这个社会关系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星号”加数字的指示符号组合,既指示出网民在这个虚拟社区中的使用程度、使用偏好,更是一种等级区别的体现。我们发现达人等级高的人在新浪微博中更为活跃,在词语使用、照片使用等方面都更为积极。他们通过“达人”这个指示符号在社交媒体网络关系中同样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中指示符号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为网民在虚拟的社会网络中指示自己的位置,确立网络空间的位置,从而使得不同身份的网民不会因为自己的虚拟符号身份缺失而备感焦虑。
  相应地,指示符号给社交网络空间带来了一种秩序感,而这种秩序感所带来的作用应该是双面的。正面的是,它使得网友可以在社交空间中有规则地、有序地使用自己的符号身份,而不至于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带来丰厚的盈利,社会名人的加入会获得更多粉丝的关注而带来广告收入。而指示符号的负面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隐性的,它与秩序感相对应,迫使网民获得一种“压迫感”:当人们还在欢呼“电子民主”在社交媒体中胜利在望的时候,我们发现社交媒体中这一系列指示符号系统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它使原本身份平等的网民因其网名背后所带的一个小小的字符而变得有等级,而这种等级制度很有可能有压迫性,迫使网民不由自主地追求这种“等级头衔”。例如,“新浪达人”等级体系规定中,硬性规定用户发布微博的各种细节条款甚至付费加分项目,使得许多网民“受指示符号的累”,秩序变成强迫。更深刻地说,它还可以控制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本来是一个平面社会,也就是无所谓头衔等级,在此空间中都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推荐访问:社交 符号 功能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