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留学”变“留唐”


  曾经有美国媒体指出: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在美留学时期的“融入感”相对较差。在课堂上,他们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外,他们不主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都更倾向于和自己的同胞交流,形成一个封闭的华人交流圈,与其说他们在“留学”,倒不如说他们在“留唐”。
  事实正如美国媒体所指的那样,一直以来,“融入”是很多中国留学生跨不过去的坎儿,是他们在留学道路上难以翻越的大山。那么,造成中国留学生“融入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融入”的概念和标准。从人的角度出发,融入要求人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时候要做到在“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两方面上的接纳和融合。这就要求人在面对新事物和新环境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包容心、耐心和毅力。当然,中国留学生不缺乏这些优良的品质,但是当他们远离祖国的根,独自置身于一个新国度的时候,他们是力不从心 的。
  以中国留学生在美留学为例,当我们开始探究他们难以融入美国环境的原因时,我认为从“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两方面的融入标准出发,是一种不错的切入角 度。
  “直来直往”的不适应
  从“行为层面”的融入标准来看,中国留学生难以达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1)语言关难过,搭建不起沟通的桥梁。中国留学生通过标准化考试的能力不差,但他们缺乏日常交流的生活英语能力和学习所需的学术英语能力,这两种能力如同开启美国大门的钥匙。(2)美国社交礼仪的细节性,加大中国留学生的适应难度。美国是一个很注重社交礼仪的国家,这些礼仪表现在社交细节当中。比如根据场合着装、收到邀请及时回复、赴约不要早到、不轻易打断他人谈话等这些举动在美国都被视为遵守社交礼仪的表现,而中国留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些细节。(3)中国式的处世原则,在美国遭遇“水土不服”的境况。中国人爱面子,讲谦虚,喜客套的处世原则,难以适应崇尚“直来直往”的美国人文社会。
  稳重求赢与险中求胜的冲突
  从“精神层面”的融入标准来看,中国留学生难以达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1)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使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美国课堂。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具有洞察、分析、质疑和评估的能力。而这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因此他们无法顺利地参与到以思辨讨论为主的美国课堂之中。(2)中美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削弱了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的接受能力。中国人大多是内敛的,美国人则大多是张扬的。二者没有孰对孰错,但处理不当的后果一定是無法避免的冲突,而冲突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学生对美国的接受能力。(3)中美精神内核的差异,降低中国留学生的融入感。中国人古来强调稳中求赢,而美国人更崇尚险中求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当这两种精神发生碰撞的时候,中国留学生会理所当然地坚守中国的精神内 核。
  两大“融入”评判标准,六个影响达标因素,充分说明了中国留学生留学“融入难”的现实情况。而想要改善这种现实情况,就必须要有所反思,有所行动,有所进 步。
  摆正心态
  坚守留学之旅的初衷
  首先,中国留学生一定要打好语言基础,过好语言关。曾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道:“对人类而言,语言是治疗苦恼的医师。”我很赞同这句话。从古至今,语言一直被视为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它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如果没有语言的交流,中国留学生就无法打开新国度的大门,也就不得不忍受“融入难”带来的无尽苦恼。因此,打好语言基础,过好语言关是融入的第一要义。
  其次,中国留学生要主动学习和了解异国的文化。中国留学生在留学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新的事物、新的规则、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在面对新环境带来的众多新事物的同时,他们无需做到全盘接纳,但是一定要学会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积极主动地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去理解、去感受新事物带来的新体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环境对“新人”的客观孤立。
  最后,中国留学生要摆正心态,给自己接纳和适应的时间。很多中国留学生在“融入”这件事情上有强烈的急迫感,并且极易把融入新环境当成一种任务,然后把自己困在“拼命融入”的怪圈之中。基于这个现象,我希望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初期可以给自己一段接纳和适应的时间,不要为了“融入”而“融入”。要坚定自己到美国留学的初衷—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增长自己的学术知识,还在于拓宽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胸怀。
  当中国留学生真的做到以上三件事,他们就会发现,不论是在“行为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他们都已经悄然达到了融入的标准,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自己的留学之旅当中。
  留学不易,融入更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奋斗。你是为了锦绣的前程,而我们,是为了你与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推荐访问:不让 留学 留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