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经济改革和经济管理战略思想(下)


  [摘要]文章从六个方面论述毛泽东关于经济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战略思想。(1)搞改革、抓管理一定要从国情出发,要紧紧扣住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基础的东西是准确了解和把握国情。(2)抓住所有制改革这个基本点。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所有制改革是势之必然。这是一切关系的出发点。在发展社会主义进程中,社会主义因素只能是越来越多
  (3)搞好生产布局,促进平衡协调发展。这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通过新的科学布局,实现整体性的平衡协调,推进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和消除差别,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4)改革就是政治,管理也是社教。改革、管理,需要围绕社会成员结成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改革和改善管理,目标就是使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逐步占据主导地位(5)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不二选择,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和精神要伴随经济改革与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6)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经济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正能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就能无往不胜。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改革;经济管理;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2-0052-15
  四、改革就是政治,管理也是社教
  政治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而一般都不会揣想的问题。《辞海》解释为“经济的集中表现”,“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政治又“指国事”。《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周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政治又可视之为政策,《韩非子·五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由此而言,我们将改革看作就是政治,是不错的。改革是什么,不就是改去、革除去吗?不就是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制度、旧的不适应时代环境的事物吗?这是国事,有的甚至是国之根本大事,当然就是政治。改革需要政策的指引和约束,一切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解决发展的问题,为的是国计民生.为的是国家得到更好的治理,为的是人民生活更美好,当然是政治。
  毛泽东一生关心改革,致力于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早在1920年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的讨论中,他就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方针。在方法上,毛泽东赞同蔡和森提出的“注重无产阶级专政与国际色彩两点”,即“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马克思的方法”。同时表示,”我觉得创造特别环境,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断不是少数人可以包办的,希望我们七十几个人,人人注意及此”。这就是毛泽东的国家治理观。在那一盘散沙,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和剥削,灾难深重,一片黑暗的中国,不用政治的方法,不革去、革除旧制度的弊端,中国是没有希望的。这时的毛泽东,应当讲,对于如何革去、革除旧中国旧制度的弊端,甚至连革除的方法、手段、途径、人才准备都想到了。他认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唯有政治一策。因而一个多月后,他在再次给蔡和森的信中表示:“一个工厂的政治组织(工厂生产分配管理等),与一个国的政治组织,与世界的政治组织,只有大小不同,没有性质不同”。“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政治这种方法、途径、手段,才是强硬的。可以见效的改革旧制度的东西。
  政治有大政治、小政治,有激烈的政治,也有较温和的政治。例如所有制的变化、统治集团(阶级)的变换,是大政治;某些规章制度的改革修订,政策的修订转变,是小政治。战争的方式,强硬地剥夺取缔是大政治;进行教育、引导,属于小政治。实际上,政治也无所谓大小,只不过是因时而异,按对象和工作需要不同而已。在实践中是交替使用,因时、因地、因人、因情况而有所变化。否则,就不可称之为方法、途径、手段。能通过引导、教育,事情能顺利解决了,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搞激烈的行动。比如,对于思想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要抢占。而等待资本主义占领后,社会主义要想再夺回来,就是要多花力气,甚至要采用激烈行动了。因此,牢牢占领,不丢失,注意巩固,这对社会主义来讲,应当是最省力省心的事。为什么党中央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积极因素要不断增多,而不希望减少,道理是很明白的,逐步减少恐怕就要最后丢失了。
  1927年,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0毛泽东这里为的就是提请当时中共中央要改革自己领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为了迁就国民党,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正是由于当时党的政治方向上的问题,导致了后来的1927年夏季国民党终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历史事实也在证明,党不能根据情况变化而改革,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也就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取得胜利和发展。正如今天的中国,人民群众对腐败之风深恶痛绝,如果党看不到这种情况,不能从政治的高度上看待和处置这类问题,不深化改革,改革不能有的放矢,就难以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政策制度,就必然是难以扼制腐败之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可能要毁于一旦。80多年前,毛泽东提出的就是改革问题,就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革命战争激烈发展时期,红色区域主要就在江西南部地区。加世纪30年代,直至红军长征,革命的主要力量被包围在这块红色区域内。这块红色区域当时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奸商和反动派破坏根据地的金融和商业,严重影响了红色区域的对外贸易,加上反复多次的军事“围剿”,当时工农群众、革命军队、党政机关生活非常困难。而当时根据地内产生出一种思潮,认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许多人不明了经济建设工作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深深感到,要扭转和端正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思想的重要。他认为,不能把受经济封锁、金融和商业被破坏、对外贸易被限制等困难克服,工农生活就不会得到改良,工农联盟要受削弱,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工作就要受影响,最终是要使革命战争受到很大影响。毛泽东认识到,必须改变人们的认识,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来理清思想,端正方向。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同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要从战争的全局,从获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从使战争得到新的群众力量,从工农联盟,从民主专政等等的高度去改变忽视、不愿意搞经济建设,到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除之要真正地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外,不通过改革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给出的改革对策措施就是:(1)从组织上动员群众;(2)革除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做好宣传、说服、引导工作;(3)使用和培育大批干部;(4)做好各项实际经济建设工作。1934年1月,毛泽东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作的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更具有战略性。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具体采取什么政策,要怎么做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已经获得民众首肯并取得了成效的做法:“很多地方组织了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以调剂农村中的劳动力;组织了犁牛合作社,以解决耕牛缺乏问题。……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的生产加以提倡奖励。……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面,对于某些重要农产作出相当的生产计划,动员农民为着这样的计划而努力,这是容许的,而且是必须8的。……关于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方面的闲难问题,如劳动力问题,耕牛问题,肥料问题,种子问题,水利问题等,我们必须用力领导农民求得解决。”在工业手工业方面,“应当首先为着自给,其次也为着出口,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某些工业。……工业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计划。在散漫的手工业基础上,全部的精密计划当然不可能。但是关于某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在贸易方面,“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食粮和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内部的调剂等。”同时,毛泽东在执行政策方面强调:“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所以,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应该是与奖励私人经济发展,同时并进的。”要“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这些掷地有声的政策措施,这些改革指向和具体工作指导,应当讲对当时的苏区及后来的全国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成效的,不仅帮助革命军队有效地解决给养和供给问题,渡过难关,较好地坚持了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而且在进行全国解放战争中,这些政策导向,这些改革措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改革思想、措施和实践,其中国营经济的领导,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在国家法律范围内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应本着节省的方针,调动民众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等等,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借鉴、运用的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经济管理 战略 思想 改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