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摘要: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工业化发展规律,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6-0019-05
  
  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裕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从而也启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理论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总体上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和怎样实现工业化的问题。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强国富民”的高度强调了工业化的必要性,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后,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它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它最早在西欧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进而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目标。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渗透至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经济形态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已为既成事实,它所创造的社会文明连同社会矛盾。都成为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肯定了工业化对于劳动人民解放发展的重要意义。譬如。马克思曾充分肯定过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它使“相当大一部分参与农业的生产者不直接参加农业,而摆脱了农村生活的愚昧,属于工业人口。”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从小生产者利益出发而否定大工业发展的意义时指出:自从大规模机器大工业生产被采用之时起,工人的物质状况整个讲来是更为恶化了,——对于这一点只有资产者才表示怀疑。但是难道我们就应当眷恋那个(也是很贫乏的)埃及肉锅。眷恋那只培养着奴隶精神的细小农村工业或眷恋那些“野蛮人”吗?恰恰相反。只有那被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已从一切历史枷锁包括把它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并被驱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实行那消灭任何阶级剥削和任何阶级统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业化对于无产阶级政权存在、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在“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行工业化的必要性。他认为:“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只有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才可以“把先进的产业工人联合起来。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联合起来。”所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对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不仅把工业化看成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把它看成“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的欢迎职工代表的招待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的工业化与民主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党再次从“强国富民”的高度强调了工业化的必要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振兴中华、摆脱落后的奋斗目标。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布之初,党和政府都习惯于用“工业化”这个词来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体系建设的设计中,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原有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坚持把能制造重型机器、重要材料、精密机器和能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以改变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状况。另一方面。又决心以工业化为手段改变中国百姓生活穷困的现实,使工业的发展惠及农业,提出了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全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里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作为中国工业化的现实规划。事实证明,党在建国初期对中国工业化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统一了全国人民的经济建设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使国防力量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有利于我们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现实工业强国的信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必然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的“市场动力”思想。肯定了市场在社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它总是与市场化进程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市场化的发展催生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又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使了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发展,使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亦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一节中详细论述了封建经济向

推荐访问:工业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 创造性 建国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