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航标


  编者按:提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而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是北京市委培训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北京市第九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23名学员经过集中学习,精读原著、报告原文,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共撰写了约12万字的理论学习体会文章,展示了研修班学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研究功底。现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六篇,予以刊登。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的集中概括,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并提。次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他对“四个全面”内在关系的深刻阐述,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的新版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依靠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基础,是动力,是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党的基本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然而,经济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建设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历史走到了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要求和成效的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中心环节是经济的健康发展,重点体现在“全面”二字上。这个“全面小康”,是指小康覆盖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当前,我们建设小康主要问题是不“全面”:一是区域、群体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二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均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 “全面小康”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全部实现小康,不使一人一地掉队;同时,“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各领域全覆盖的小康。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要把蛋糕持续做大、做好,而且要分好。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等制约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结构、动力必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才能真正实現“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兑现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道路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向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再次强调:“中国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作出了新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的实践途径,注重处理解决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二要明确标准。坚持“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坚定不移该”。三要有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四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四要抓好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思想。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对自己所在领域、所分管工作,要按照大政方针要求,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改革,勇于做改革的促进者、参与者。

推荐访问:航标 是党的 基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