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之理论分析与破解路径


  摘要:本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建立新的分析框架,从单个银行的信贷配给过程入手,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寻找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的内在原因,提出破解惜贷的两条路径:一是以小银行为主体开展有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二是以高校为单位“打包”贷款,增大单笔额度,由大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担保;信用度;贷款额度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70-04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利用金融手段资助在读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措施,其目标是通过“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使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增进社会公平。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助学贷款应覆盖所有的有资格的申请人。然而银行运作贷款项目追求的是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由于国家助学贷款8-10年期限、单笔额度小、借款人流动性大,难以满足银行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所以惜贷问题始终困扰着项目的顺利运行。表现为银行推诿扯皮、拖延时日,对不同的高校、专业、申请人进行有选择地审批。这不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往往使一些最需要资助的目标人群被排除在外。这期间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曾6次下发文件,就贷款风险引起的银行惜贷问题出台政策,试图以政策创新方式消解银行惜贷难题。此项工作虽取得显著成效,但其成效仍需继续巩固和进一步提高。表1列出的是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供参考。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2月至2002年6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申请人能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2004年6月起实行由财政和高校共同提供风险补偿金的新机制(国办发[2004]51号),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动力度很大,使2005年申请人金额获贷率达79.8%,人数获贷率达78.0%,是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以来申请人获贷率最高的年度,但此时仍有近20%的申请人不能如愿;之后,国家助学贷款的获贷率又有所下降,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贷款的人数获贷率为73%,金额获贷率为76.7%。这就是说,实行新机制之后,仍然有四分之一强的目标人群不能从国家助学贷款中受益。而且实地调查还显示,在这一连串平均数字的背后,还有一些地市属高校、高职院校是国家助学贷款的盲区,而这些高校却是贫困学生相对比较集中,助学贷款需求更大的地方。因此,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问题仍急需研究解决。
  
  
  二、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过程与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
  
  (一)信贷配给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选择
  信贷配给理论是阐释银行惜贷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把款贷给那些信用等级高,或能提供贷款担保的申请人。从而使得一部分申请者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人被拒绝。
  根据信贷配给理论,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主要考察两个因素:利率和风险。
  众所周知:银行贷款收益=贷款收入一贷款支出一管理费用=贷款余额+贷款利息-贷款余额*存款利息-贷款余额*贷款损失率-管理支出=贷款余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余额*贷款损失率+管理支出)…………①
  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可以认为利率是常量,设存款利率为r0,贷款利率为r1,k=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损失率为x,则①式变为:
  银行贷款收益=贷款余额*贷款期限*k-贷款余额*x-管理支出 ……②
  由于r0、r1是常量,且在通常情况下,r01,所以②式中k=r1-r0>0;同时,②式中的“x*贷款总余额”可以看成是贷款的风险水平。所以,由②式可知,在利率管制情况下,有三个变量决定银行预期收益:贷款余额、贷款风险水平和管理支出。此时,银行要想使其预期收益最大化,就是要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想办法使其贷款最大化和管理支出最小化。
  银行要使其管理支出最小化,除加强日常管理,节约管理费用之外,最主要的办法是选择与大宗客户交易,即相对于自己的经营定位尽量承揽大宗业务。因为,办理一笔小额贷款所耗费的交易成本不比办理一笔大宗业务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的图示分析
  现假设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度分为:信用模糊、信用中等、信用度高三个等级,申请额度分为:小额、中额、大额。并以申请人的信用度为横轴、申请额度为纵轴绘制下图,分析银行配给贷款的选择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横轴上,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度越来越高,在纵轴上单笔贷款额度越来越大。这样,在申请人信用度和申请额度两个数轴之间形成9个不同的区域:I、Ⅱ、Ⅲ分别是信用模糊、信用中等、信用度高的小额贷款申请人所在的区域,Ⅳ、V、Ⅵ分别是信用模糊、信用中等、信用度高的中等额度申请人所在的区域,Ⅶ、Ⅷ、Ⅸ分别是信用模糊、信用中等、信用度高的大宗客户所在的区域。
  
  现在假设银行A有三种经营定位:大银行、中等银行和小银行,下面分别分析它的信贷配给过程:
  1、假设A是大银行。那么A首先会竭力在Ⅸ区域内争取贷款业务,使自己的贷款余额最大化。因为Ⅸ区域内是信用度高的大宗客户,和这类客户合作,A可以实现控制风险、节约管理支出的目标。在竞争性信贷市场中,这类客户成为大中型银行竞相争取的对象。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会使一些银行主动提供给这类客户较优惠的贷款条件:优质的服务、不要求提供担保、较低的贷款利率等等。虽然在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利率浮动的空间很有限,但是银行还是会尽可能提供给这类客户利率优惠。
  但是Ⅸ区域的优质客户的借款量相对有限,A要实现贷款余额最大化,还需要选择其他类型的客户合作,于是A会在Ⅸ临近区域Ⅷ和Ⅵ内的对角线上继续开展贷款业务。由于A的定位是大银行,为了节约管理支出,它会优先满足区域Ⅷ客户的需求,尽管区域Ⅷ内的客户信用等级中等。此时,A为了降低风险,会要求区域Ⅷ内的贷款申请者提供担保。之后,如果A的贷款还有剩余,它会在区域Ⅵ内选择合作对象。由于区域Ⅵ中的客户特点是信用度高,申请的贷款额度中等规模。A会在此区域内选择申请额度相对比较大的客户合作,而且不会把担保充分度作为硬约束。
  此后,如果A的贷款还有剩余,它还会在对角线Ⅶ、V、Ⅲ区域内选择合作客户。由于A是大银行,所以,它会优先在区域Ⅶ内选择合作者。由于区域Ⅶ内的客户信用模糊,A为了防范贷款风险,会向

推荐访问:路径 国家助学贷款 理论 破解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