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身份”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国家身份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已经成为建构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哲学领域对国家身份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和勾勒,并对中国国家身份与东方哲学的渊源做了探讨。
  关键词:国家身份;国际关系;哲学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一、引言
  20 世纪中叶以来,“国家身份”这一学术范畴引发了广泛探讨。“国家身份”的观点是建构主义批评现实主义和分析国家主权的中心,在政治理论中,许多与自由主义及其相对立的学说中,与性别、性、国籍、种族和文化相关的论点都打上了“身份”质问的印记。
  国家身份/认同(National identity) 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世界上尽管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多有差别,但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毫无例外地都对本国怀有强烈的认同。国家身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常量。环境的变化、社会进程的发展、互动频数都会导致国家的身份的变化。
  二、研究综述
  从当前理论界对研究国家身份的研究现状来看,很少从哲学方向为主要契入点来研究国际身份问题。就研究的领域来看,学界对国家身份的研究大多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展开。
  国际关系领域对国家认同的研究
  从国家层次上进行探讨国家认同的主要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如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玛莎·费丽莫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彼得·J·卡赞斯坦的《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等。建构主义者主要从文化、认同和规范等概念出发,讨论了这些观念因素在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国际关系的发展变迁中的和作用,而这些作用在以前和其他国际关系理论中是被忽视的。学者们很少以社会心理等主观因素为主要契入点来研究国际关系问题。仅有威廉·勃鲁姆的《个人认同、民族国家认同与国际关系》,试图阐明个人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中所隐藏的社会心理。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克维尔主编的《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主要是结合国际社会中国家面临内外威胁和挑战的现实,对以新现实主义为主的主流国际关系学派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呼吁文化和认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回归,并未直接论证国家认同问题。
  国内对个人意义上的国家认同的研究,港台地区的成果颇多,尤其是台湾。台湾学者的著作有:石之瑜的《当代台湾的中国意识》、《后现代的国家认同》,施正锋的《民族认同与台湾独立》,孟樊的《后现代的认同政治》,江宜桦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张茂桂的《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台湾历史学会主编的《国家认同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等。台湾学者对国家认同予以较大关注,主要是台独势力的存在使国家身份成为一个问题,随着台独势力的增长而日益凸显,有些观点已成为台独的重要理论依据。这对大陆学者研究上的相对滞后提出了挑战,也是笔者选取此课题的意义所在。
  香港学者的主要文章有:林瑞芳、刘绮文的《对地区和国家的双重认同:中港青少年的纵贯研究》,郑宏泰、黄绍伦的《从“回乡证的沿革看香港华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转变——另一种角度的分析》等。在香港,国家身份问题的凸显主要是在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以后,研究范围也集中在香港过渡时期及回归后香港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等。
  大陆学者的文献有:中山大学的郭正林和香港浸会大学的余振共同撰写的《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新疆维汉关系问卷分析》,佐斌的《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王立新的《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陈志明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洪霞、黄光耀的《论加拿大民族国家的形成》,杨洪贵的《论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形成与转变》,林震的《论台湾民主化进程汇中的国家认同问题》,林晓芳的《浅析 50 多年来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多元化走向》,孟卫东的硕士论文《东南亚华人对居住国国家认同的比较——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为例》,以及任军锋的著作《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撰的《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等。他们大多以某个国家为个案,研究国家认同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从发展中国家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见。
  哲学领域对国家身份的研究
  与其它学科相比,哲学界对国家身份的关注显然不够,虽然也有一些人对国家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哲学分析,而且有些分析还是很深刻的。如贾英健的新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该书是从哲学的视角对民族国家进行全面而深入论述的专题研究成果,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哲学上给予了全面系统的解答,它是迄今为止看到的从哲学和人学的角度研究和探索民族国家所取得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之一。
  另外,因国家身份与国际政治联系紧密,笔者注意到在《哲学视角下的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易奔,2004)中提出: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哲学的主题是人,而人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哲学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建构主义理论以之得名的“建构”,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全面提出和阐述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同时建构了他“暖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它的如《在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陈昌升,2008),《国际政治视角下的柏拉图政治哲学》(王学军,2007) 也从哲学方面对国际身份有所涉及。
  三、中国国家身份与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的本质是追求普遍的知识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东方哲学的本质是寻求人际的和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统一。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重整体的价值取向,“ 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仁”的思想传统等都与西方现代文化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中国正是基于以上哲学理念,对外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宏伟蓝图,对内倡导实行“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这既展现了中国尊重他国的价值认同的存在,又说明中国愿意本着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194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身份几经转换,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到第三世界国家;从一个革命性的体系外国家到现实国际社会的一员,从国际社会的正式成员到积极承担责任的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积极构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身份。当代中国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必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被公认为起建设性作用的“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
  五、结语
  本文从国际关系、哲学领域对国家身份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和勾勒。因尝试综述的所有研究依据的语料有限,其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愿本文为砖坯,引众家之贵玉。
  
  参考文献:
  [1]易奔.哲学视角下的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6)
  [2]李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民族国家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评析[J].2009
  [3]陈昌升.在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J]。国际论坛,2010,(5)
  [4]“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国内政治”学术研讨会综述 [J],2009,(3)

推荐访问:综述 文献 身份 国家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