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探索——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11-0004-04
  
  最近,由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03JZD0036)已顺利完成。本刊特约记者就该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对顾海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顾教授,您好!据了解,最近由您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已经完成,能否介绍一下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顾海良:好的。2003年,由我牵头申报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获得批准。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批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学者和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知名学者为主体的课题组,对项目的研究十分重视。3年多来,我们按照课题的设计方案,认真落实研究计划,确立了合理的分工,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完成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取得了积极的预期研究成果。
  
  记者:那么,您所谈到的课题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顾海良:概括地说,我们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向教育部社政司和社科中心提交了三份研究报告。向教育部社政司提交了《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向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提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相关理论问题摘要》。
  二是完成了五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系列丛书。该丛书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06年12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
  三是按课题研究的要求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试验教材,从本科一直到硕士阶段。试验教材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四是在《教学与研究》杂志开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纵横谈”专栏。专栏邀请了沙健孙、吴潜涛、顾钰民、石云霞等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国统编教材的专家,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本科四门课程发表见解,比较集中地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杂志2006年第6期和第8期上。
  五是举办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培训班和多次学术研讨会。如2005年7月14日至21日,与教育部师资培训交流中心武汉中心在湖北神农架举办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2006年7月19日至21日,在湖北咸宁举办了武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训班;2006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武汉大学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果评议及学术研讨会”,邀请杨瑞森、马绍孟、林泰、任大奎、张雷声、张耀灿、郑永廷、顾钰民、罗洪铁等多位思想理论界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六是多次在教育部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会议上介绍武汉大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比如,近两年来,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课部主任)”会议上先后介绍了武汉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经验。2006年6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七是在全国重要思想政治理论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求是》、《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40多篇,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研究。
  八是形成了近40万字的课题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自2006年底以来,充分吸收了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又经过半年的精心锤炼,于2007年6月向教育部社科司提交了结题成果。
  
  记者:可以看出,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您刚才提到课题形成了近40万字的最终成果,那么,能否介绍一下最终成果的大体情况?
  顾海良: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咨询报告三部分。其中理论成果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历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评价等问题。实践成果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创新教材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基本要求。咨询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组向教育部提交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建设措施的研究报告等。这三个方面成果构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整体。
  
  记者:作为教育部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项研究在学术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呢?
  顾海良:从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系统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系统梳理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思想成果,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向新的境界的内在关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集中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课题集中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变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探讨了课程体系演变的内在规律。课题组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变的主要规律简要地说就是“一、二、三、四”。
  ——“确立一个意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突出两类课程”,即由最初的马列主义课拓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了两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
  ——“涵盖三个层面”,即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的课程,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以初步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为重点的课程;
  ——“展开四个特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教育的统一,理论、历史与现

推荐访问:教育部 政治理论 攻关 课题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