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关系定位,即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应该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教学方法的单一、价值功能的弱化导致了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断裂。因此,我们应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由目标体系向理论体系转化;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知识教育;信仰教育;转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属性
  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理念中,由于割裂了思政课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功能弱化,使大学生大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层面,而止于情感上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自觉实践,影响了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具有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是因为人具有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属性。人不仅有生物意义上的属性,还不断地追寻物质层面的需求和意义。因而,会不断地吸取自然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另外,人也有精神层面的属性,不仅仅探寻外部的世界,更要返诸寻己,寻找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所以,人的双重属性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重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向大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的知识,科学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即进行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掌握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并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有理想、信念、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主体,即树立信仰教育。
  二、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关系定位
  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知识的教育,信仰教育是海市蜃楼般僵硬的说教。没有信仰的教育,知识教育仅仅变成了实现生存技能的谋生工具,没有灵魂与精神家园的支撑,与动物无异。学校是为学生提供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养成的场域,如果缺乏那样的环境,教育则是动物式的训练。
  (一)知识教育是“真”
  知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利用科学知识认识人的客观存在、所处的环境及客观真理。知识教育中的“真”是“信”的前提,无论主观的“真”还是客观的“真”,只要相信,就会成为信仰的萌芽,有向信仰转变的可能。相信信仰的对象是真的,才有可能形成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以“真”的知识形态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的逻辑论证越强论证越严谨,实践性越强知识认证度越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接受程度越高,理解越快,认同度越高。所以,在知识教育层面,为确定知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离不开一定的理论灌输。
  (二)信仰教育是“善”和“美”
  知识教育可以是信仰教育的起点,但纯粹的知识教育并不能取代信仰教育。知识教育传递的更多是客观的事实、概念或规律,体现“真”的客观存在,不能反映出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还要明白人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从“真”中感受到“善”,从而体验到“美”。因而,信仰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专门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点,通过理论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的信仰教育的一门课程,寻找其中的“善”和“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断裂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应该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但是由于认识的偏差、教学方法的单一、价值功能的迷失导致了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断裂。
  认识的偏差。工具理性,使大学的教育目标追求数字化、最优化、实用化,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首要目标,所以学习科学知识是最重要的环节,人是知识的容器,因而人成为了自然人、技能人。
  教学方法的单一。受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授课学时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式完成知识的讲授,课程结束,教育结束,止于知识教育,忽略了升华知识教育后的信仰教育。
  价值功能的迷失。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传统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都过于理想化,通常傳授“高、大、上”的道理,而忽略了大道理与生活的融通,“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人常常用简单的‘是否有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所以思政课教育的知识化使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导致了思政课价值导向功能的迷失。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向
  (一)由目标体系向理论体系转化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用什么样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的任务。首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结合,用来指导学科,丰富学科内容。其次,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最后,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功能导向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和传播手段是教材体系。本科课程的教材已经自成体系,但在结构、内容的编排,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准确把握理论体系,将其转化为课程的教材体系,是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的必要的步骤。完善教材编写的风格、内容,将文件式语言、说教式语言,转变成生动、接地气的语言体系,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打造中国风格、紧密结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换。

推荐访问:教育 政治理论 转化 信仰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