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摘要:政治制度是人类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人类政治现象而产生的,能够对维护公共利益与安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雏持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本文将对我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政治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对我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政治制度特点以及七十年代以后的政治制度发展加以阐述。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历朝历代的政府制度与官制在史书当中皆有考证。但是我国对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却是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才开始产生的。近百年来,我国对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从最初的表层阶段到如今的发展阶段,中间的过程可谓是曲折坎坷、布满了荆棘。
  一、我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打击重大,他们开始积极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随着早期的思想家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初探,人们开始利用政治制度对中国的传统君主专制进行批判,从那时起,中国便开始了利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制度进行研究。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他们的核心思想都是利用西方先进的经验来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因此,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成为他们政治改革中的关键部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初期的章太炎,他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政治主张中,多次反复的强调对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制度变迁为首”的思想。这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政治制度
  对我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的政治制度的研究,是在历史学的角度中进行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论文来看
  从发表有关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论文数量来看,我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论文的发表数量与三四十年代相比少了许多,并且论文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例如国家的起源、管制的延展、基层行政设施等等,涉及到各个领域当中,并且在有关皇帝的论文中通常都把皇帝当做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对于其政权性质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大部分的论文都不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论文,例如陈演恪的《论唐代之蕃将于府兵》和陈仲安的《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
  (二)从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通史和著作来看
  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通史和著作中,虽然对于历代的政治制度都有稍加阐述,但是却都只是泛泛而谈,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要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等。
  (三)从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方面的专著来看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关于中国制度史方面的专著简直少之又少,并且名称都比较杂乱,没有一本明确的中国制度史的教材或者专著,其中比较主要的几本书籍为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和吴恩裕的《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三、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政治制度
  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明确的认识到了对政治学、法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重要性,开始开展对政治学科的恢复工作,并且为了满足人们对政治学科的需求和完善政治制度史方面的学科体系,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出现了异常繁荣的现象。
  (一)加强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核心内容的重视
  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核心内容即国家的起源、国家政体的演变等核心内容加强了重视程度,使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对于在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指资料当中存在的問题,更重要的是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历史的发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中不同的发展特点,每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要树立长远的目光去看到我国二十世纪整体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作出科学的研究和判断。
  (二)鼓励有关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专著出版
  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大力鼓舞下,有关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图书和专著争相出版,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政治制度通史、断代政治制度史、转向制度通史以及断代专项制度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够忽视对以往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与研究。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必须选择性的对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进行集成和发扬,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传统的政治制度中优秀的精华部分得以完好的保存和继承,对于其中的糟粕,与当今时代发展不想符合的部分予以剔除,以此来保证我国政治制度的源远流长。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推荐访问:中国 二十世纪 政治制度 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