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好故事”传递中国政治“好声音”


  梳理并归纳新华社对十八大党代会的一系列重要报道,不难看出,“讲故事”的技巧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涉意识形态的重大时政报道中,一系列通过主流媒体呈现的故事正在真实反映改革发展进程,为当代中国赢得更多掌声,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更多认同。
  党的十八大已落下帷幕,但海外舆论对中共乃至中国未来走向的分析与评判热度未减。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众多声音中,对中国政治开放、民主提升的正向评价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面对媒体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同时也与国内媒体更加贴近国际视角的传播角度与技巧有所联系。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其对中国重要政治事件的报道常被视作“风向标杆”。而在十八大报道中,“讲故事”的技巧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笔者以十八大会议期间的新闻动态及报道为例,谈谈找故事、选故事以及讲故事的种种心得体会。
  踏破铁鞋寻找中国好故事
  十八大会议召开前夕,遵循“议题设置”的常规做法,新华社提前对一些涉及党建、国家发展的重要选题进行策划,设定了一组聚焦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的述评报道。这组稿件主题分别是:一、时代强音:改革与发展;二、时代考验:机遇与挑战;三、时代呼唤:转型与坚守;四、时代课题:民主与民生;五、时代思考:国情与使命;六、时代选择:旗帜与道路;七、时代引领: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八、时代潮流:中国进步与世界发展。
  这8篇述评作为大会前富有前瞻性、承担预热功能的稿件,从体裁上属于主题先行的政治类稿件,首先要确保鲜明的观点和强有力的理论框架。过去很多经验表明:没有观点和理论,稿件立不住,但若仅有观点和理论,新闻述评会因为政论性过强而缺乏可读性。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学会讲故事,以故事来佐证观点、支撑理论。
  然而,讲故事首先要有好故事,必須在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中遴选和提炼。在确定这8篇述评的选题后,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向所有参与记者提出了实地采访一星期的要求,从部门领导到骨干记者,全部行动起来,开始了寻找“中国好故事”的行动。
  数百次的网络搜索、数万字的资料阅读后,记者们从大量素材中寻找线索,再确定三到五个采访目标,再经过电话联系、论证可行性后,最终确定两到三个候选故事,再作实地采访。
  最终,呈现在这组稿件中的,都是高度凝炼的故事,也许不过一二百字,却可谓字字含金,充分佐证着稿件的观点、映衬着稿件的主题。例如,为记述农业税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记者坐在吉林省种粮大户的炕头,和主人一起翻看发黄的账本;为说明机遇稍纵即逝的重要性,记者“搜索”到天津郊县一名普通农民,介绍了他在网上销售有机蔬菜的“收成”;为描摹当代国人依然固守的“家国情”,记者联系远在钓鱼岛海域跟随中国海监船执行巡航任务的同事,采写“蓝色国土守卫者”在国庆时升起国旗的感受;为定位国际格局中的现实国情,记者记录了一位高端人才毅然告别美国华尔街,在北京金融街重新确立发展目标的心路历程;为求证“中国精神”之于世界的意义,记者就在调动所有可能关联的采访资源后,赫然发现了9月2旧国际和平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机构在“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举办“国际和平日活动”这个重要线索……
  如果说,理论是骨,故事就是血。骨血相融,稿件才有气韵。简短故事,在新闻述评中永远只能唱“配角”,却能为新闻主题增添亮丽之色,留下惊鸿一瞥。就为了这份偶得,众记者踏破铁鞋,仍甘之如饴。
  打开门窗亮出中国好声音
  “打开天窗说亮话”,这种透明开放的方式,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塑造公共形象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期间,北京市安排特色项目参观采访活动,主动邀请80多名中外记者走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并安排北京市住建委委员、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回答问题。
  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品牌,同样平整的墙面、清晰的墙角,就连厨房里灶具周围残留的胶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这是中外记者在采访现场记述的场景。
  95.6%的开工率如何完成、超大规模建设的资金需求如何保障、保障房分配如何坚持公平公开……不少海外媒体都报道了这次采访过程,以及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一些热点话题的解答。
  显然,这是一项成功的对外传播策略。通过“议题设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自己希望讲述的“中国故事”呈现给外界,巧妙传递出政策宣示的正面信息,从而也释放出更加自然而又悦耳的“中国好声音”。
  在党和政府愈加注重“与媒体打交道”“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当今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也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提升“讲故事”的方法和水平。
  仍以十八大召开前新华社播发的8篇述评为例。在《时代思考:国情与使命》一稿中,记者只截取了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崔占祥的一句话“哪哪儿都好!”,转而就用他的老家(“与北京市仅一山之隔”)的村民们仍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中与“贫困”搏斗,从而印证着记者的论点:国情既是经济总量的波澜壮阔,也是“家里那点事”的细致入微。没有掩饰贫穷,更没有回避差距,这样讲故事既让外界更透彻地了解中国,也让国民有了更清醒的思考。
  在《时代潮流:中国进步与世界发展》一稿中,记者选择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浙江安吉县,用一个“世界一半以上竹地板”产地的本地公司与美国公司问的专利官司,点明了“中国潮与世界潮的碰撞”。故事的发生地,因为一部电影面世所熟知,这样的新闻链接技巧,更容易引起海外读者关注。
  在《时代课题:民主与民生》一稿中,记者没有驾轻就熟地选取“板凳民主”实施顺利的村庄,而是采取逆向思维,选择曾因“违规投票选举流产”、连带经济也“一落千丈”的吉林省梨树县新风村。这样的故事,既包含有民主绝非一蹴而就的晋世性道理,又说明了民主与民生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的独特生态,更加不同寻常、引人入胜。

推荐访问:中国 传递 声音 政治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