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民主政治的坚强基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辟出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政治局面进行审慎判断后作出的理性决定,也是对中国急速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对民主政治重大需求的及时回应。
  
  改革需要从经济领域推向政治领域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对于这段论述,您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取决于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公认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的作用:一是渐进型的改革道路,二是从震动较小的经济领域筹划并进行改革。前者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至于一下子激发社会矛盾,而在一个具有安全系数保证的范围内,缓慢但有效地推进改革大业。后者则为中国的综合改革积累了经济条件,又为经济领域之外的改革积累了改革经验。正是由于有了这两个准确的改革定位,中国的改革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肇始,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国的改革一步一步地深入,尽管遭遇到不少阻滞,并接连面临新的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局面是值得肯定的,这是无法被否定改革的人士所抹杀的。
  □对于这些年来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财富分配矛盾等也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您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复杂事业。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改革开放沿循固有的渐进式经济改革轨道滑动了30年之后,改革本身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其他体制改革的短缺。就前一方面来讲,粗放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代价太高。就后一方面来讲,由于近30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专注于治理贫穷问题,因此改革开放的眼光单纯地紧紧盯住的就是经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治理贫穷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中国人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自己具有掌握并支配巨大财富的能力,这使得中国人建立起了积聚财富的自信心。但是,由于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巨大矛盾。这个时候,不仅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权问题突兀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解决产权问题必须首先处理的政治体制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而取决于政治制度安排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方式问题更是一下子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回应发展的种种崭新需求,也就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继续进步的首要问题。
  
  政治文明的发展决定改革走向
  
  □报告中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这些提法,您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一定既是一个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接轨的过程,又是一个建构起具有支持中国现代化发展特色的政治体系的问题。从前一个方面来看,就有一个接引现代主流政治进入中国政治舞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一方面,这是因为现代政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模式太过复杂,难以抉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既有的政治运行模式对于新的政治模式选择形成了路径制约,使人们无法落定在现代政治的主流平台上。在阶级斗争的政治思维定势中,人们惯常将“西方的”的政治理念与实践模式看作是与“中国的”政治模式全面、尖锐对立的系统。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们曾将人权、财产权、权力分割制衡等等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看作是与我们水火不容的对立物。几乎经过了20来年的艰难磨合,现代政治的这些基本理念才融入中国人的政治视野,为人们所逐渐认可。随着宪法修正案将人权、财产权入宪,现代政治的主流观念才突破了“西方”与“中国”绝对对峙的局面,进入了中国现代政治体制安排的国家基本法律体系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遏制腐败,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了“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这个现代政治常识的极端重要性。这个时候,权力分割制衡的现代政治原则不再被排斥,反而逐渐进入政治思考核心。于是,从总体上被界定为“民主政治”的现代政治形态逐渐成为中国回应发展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形态的不易选择。
  □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我们知道,当前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对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这个命题?
  ■中国人试图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还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首先,我们心中固定成形的革命天然正当的政治理念、阶级斗争常抓不懈的政治实践、崇高的政治追求决定政治状况的政治思维、现代民主完全是虚伪政治形式的政治认知,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民主政治构成了妨碍。这些观念对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转变问题、组织内部的纪律要求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缓慢的政治建设问题。当中央提出“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理念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央对于政治转轨问题已有了新的认知。
  其次,面对改革开放逐渐活跃起来的诸种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我们必须以国家价值的重建为前提,整合种种政治思潮与主张。这并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站在一个现代政治主流平台上,既凸显主流,又兼容并包地精心刻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蓝图。而这正是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专门论述民主政治的意义所在。完成这样的任务,远远比建立一种现代的政党理念还要艰难。我们必须拿出相当大的历史耐心,逐渐推进、缓慢改善,才能指望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
  
  探索权力运行的民主渠道
  
  □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民主政治具体有哪些形式和特征?
  ■现代民主政治是可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相结合的政体形式,只要是将权力置于人民的控制、监督之下的政体形式,就具有现代民主的核心特征。但不论民主政治与哪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民主政治都具有它自身不可忽视的底线特征:权力来源是由人民限定的,权力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利益必须是为人民谋划的,权力的居心不是权力之私而是社会之公。因此,限制权力的随意运作,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就是民主政治的着力之处。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时候,正是围绕这些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展开具体论述的。
  权力的民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对权力来源问题的解答。缺乏人民支配权力的应有保障,权力就不可能“皈依伏法”。
  □报告中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您认为,保障权力民主运行的关键是什么?
  ■权力的民主使用举措同样是核心问题的一个方面。这里仍然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必须从基层就开始落实民主治理举措。基层民主的长久推行,养成的是一种民主政治必须的心灵习性。没有民主的心灵习性,人们就可能陷入专制的权力依附泥潭。就这个意义上讲,基层民主具有容易被人忽视的极端重要性。
  另一方面,则必须对于人民实际监督权力运作的权利加以保障。人民缺乏实际监督权力的途径、方式,权力就会逍遥自在,天长日久脱离权利监督的权力就必然是异化的权力。就此而言,监督权力与限制权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真正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能够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建成民主政治,而在于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急需民主政治提供支持力量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回应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奠定民主政治的坚强基石,为民主政治的逐渐成长打下可靠基础。在这里,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深深地植入中国政治生活的土壤之中才是真正关键的问题。这正是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根本理由。
  (任剑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政治转型、当代中国政治分析等。)

推荐访问:基石 奠定 民主政治 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