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摘要: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所特有的性质要求,教学改革应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点,建立3×2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两个平台、两条渠道和两个层次上形成有机关联的结合体。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4—0218—02
  
  江泽民同志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百年庆典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又进一步说明: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校专业理论课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它为专业学习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传承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创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邓论》)这门课程的理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实践成果,其理论品质就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应运而变。因此,不断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革,既是这门课程所特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又是这门课程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决定的,即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念。
  从教法上讲,在《邓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确立主导作用,教师能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同样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改革。《邓论》课创新与改革的立足点,应围绕这一理论体系的三大特点来展开,即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横向综合性与纵向发展创新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时效性和实效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理论体系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科学体系,是一个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开放体系,它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新的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体现出来这三大特点,在《邓论》课程改革中尝试了3×2的创新模式,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两个平台、两条渠道和两个层次上形成有机关联的结合体。
  
  一、两个平台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平台上。
  教师平台要做到求精、求新和求实。
  求精:《邓论》作为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首先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把全部内容由教师逐一加以讲解,其次这门课程所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和信仰问题,又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积极、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就决定了课堂讲授在采用一般授课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必须结合这门课程特有的属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社会发展实际,针对教材中重要内容,进行选择性讲授,教师以点带面带线,学生举一反三,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求精”的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手段、授课技能和经验等息息相关,要求教师在主讲内容的筛选上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和课堂的主导。
  求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不仅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而且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文化体制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及时吸收当前理论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国内外实际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有机结合,拓展学生思维和认识领域,做到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敢于正视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特别要研究和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相信邓小平理论,做到学懂会用,与社会发展同步成长。
  求实: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一条主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因此,求实的具体要求,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要做到讲求实效,避免空谈。针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务实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强、价值观念多元化取向等特点,让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多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平台要做到懂、信、用。这是解决“物质本身能否参与化学反应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是联动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学懂、系统掌握也不是容易做到的,而且《邓论》课关键是要解决信和用的问题。要使学生“信”,就是要完成用理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不是单纯依靠“讲”就能达到的,而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门科学所具有的理论品质,再借助于相关的教学手段(两条渠道、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从学懂到信服。只要相信,就能够和愿意应用。《邓论》课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中国问题、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如何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就会自然地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也正是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为《邓论》课要求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三大特征,一是人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接受新观念,思考新问题,勇于提出和善于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二是思维特征,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批判性、多向性;三是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智性、开拓性、实践性、主动性。
  
  二、两条渠道
  
  为了实现上述两个平台所设置的目标,必须配合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两条渠道是指相关经典著作和典型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
  经典著作和典型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由教师精选具有权威性的原著,如《邓小平文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一些重要文件等,指导学生自学原著寻求和系统了解理论的本源、发展、本质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结合改革开放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及能力。
  多媒体教学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到达方式的丰富性、生动性,并能够浓缩时空,使学生多角度和多方位地系统地获取大量与理论和课程相关的信息、热点问题和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极大地扩展教学空间,做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很好结合。

推荐访问:探析 重要思想 概论 课程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