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十大热点导学(下)


  三、自然灾害与能源安全问题
  
  1.总体复习目标
  第一,明确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灾、冰雪灾害、旱灾、风灾、虫灾、地震、海啸等方面,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民众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动乱与战争等方面,注意这些方面在历史教材中的反映。第二,分析自然环境与灾害,安全问题与国家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
  2.复习重点
  (1)历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思想理论。如:道家思想,荀子、王充、范缜和王夫之的思想等。
  (2)历史上长安失去首都地位的环境因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环境因素,中国历代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建设中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及其教训。
  (3)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直接灾难(包括人员伤亡、物质财产损失、瘟疫疾病的流行),自然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科技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民族交往的关系,自然环境与国家统一、国家和民族消亡的关系,自然环境与战争胜败的关系,自然灾害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等。
  (4)历史上人类战胜来自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挑战:中国古代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就及对其的评价(如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筒车等灌溉工具,开荒和围湖造田,玉米和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5)能源安全问题:有关煤炭、电力、石油和核能等成为重要能源的历史事实,我国古代对煤炭、石油的利用情况,新中国在煤炭开采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新中国石油大会战和实现石油全部自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石油成为重要能源;西亚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的斗争及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的石油安全(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与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和核能开发成就,石油开发、石油进口策略,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紧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中哈石油管线的铺设,西气东输,能源节约与提高矿产利用率,从强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的角度认识解决好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跟踪练习】
  自然灾害往往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中国古代史上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A.郑国渠B.都江堰 C.灵渠D.芍陂
  2.中国古代下列现象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不利的是()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犁的发明与改进
  C.围湖造田与向山要田 D.玉米、甘薯的种植与推广
  参考答案:1.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类科学认识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上。都江堰科学利用了岷江水势,既防洪又灌溉,相对于其他灌溉和运输水利工程来说,无疑是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答案为B。
  2.“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蓄水面积,不利于调节洪水;“向山要田”则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相对于其他三个方面,C项是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答案为C。
  
  四、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法制社会的演变
  
  1.总体复习目标
  第一,掌握历史教材中古今中外中央集权政治与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史实。第二,纵向分析古今中外中央集权政治、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影响。第三,横向比较古今中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集权、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异同,分析这些异同形成的原因、影响,并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第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评价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政治和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第五,要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其原因、影响和经验教训。
  2.复习重点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对其的评价。如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和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2)中国近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之路(相关因果关系、史实、评价)。如孙中山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问题。
  (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之路(相关因果关系、史实、评价)。
  (4)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之路(相关因果关系、史实、评价)。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制建设,议会民主制的形成及各自的特色和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完善,西方国家“人治”向“法治”转变、“臣民”向“公民”转变的原因和意义。
  (5)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之路(相关因果关系、史实、评价)。
  【跟踪练习】
  民主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据此回答1~3题。
  1.《韩非子·六反》记载:“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材料反映韩非子对待人民的态度是()
  A.重民爱民,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求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共同反对奴隶主阶级
  C.主张用严刑酷法来对待人民,以加强君主统治
  D.“存百姓”,爱惜民力,关注民生,才能维持长治久安
  2.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社会契约
  3.“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世界上最早依据这一思想建立这种政府的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年到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是,它们大都受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了革命的光辉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者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五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推荐访问:十大 年高 热点 命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