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体史


  《春秋》与“《春秋》三传”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历史大事。像《墨子·明鬼下》就有“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语。《隋书·李德林传》和唐刘知幾《史通·六家》也都提及墨子说过“吾见百国《春秋》”。而《孟子·离娄下》又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大概《乘》和《梼杌》是晋、楚两国史书的特有名称,其他国家的史书则都称为《春秋》。
  可惜的是,这些国家的史书大多都已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保存了下来,因此后人称《春秋》,指的就是《鲁春秋》。
  从《春秋》原文来看,它是一部颇为简略的大事记,按照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的顺序来记载历史大事。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为止,共242年。其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其实不然。《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史官的设置,最早开始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史官名称;《礼记·玉藻》也说古代的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在周代,史官制度就已经比较完备了。那么,《春秋》究竟和孔子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一般认为,孔子对《春秋》作了整理和修订。像《史记·孔子世家》就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正是由于孔子的编订,后世儒家学者把《春秋》尊奉为“经”,列入“五经”之中,称为《春秋经》。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每记一事只用寥寥数语。如“隐公元年”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种文字大概是写给当时的鲁国国君和执政大臣们看的,因为这些事他们都是亲身经历,所以只要记下时间和事件梗概即可,类似于备忘录的性质。然而,后世之人读了这些文字就会感到茫然。为了更好地明白文字背后的具体故事,就必须借助“传”。“传”就是解释“经”的文字。
  根據《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能够见到的为《春秋》作“传”的有五家:即《邹氏传》《夹氏传》《左氏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后来,《邹氏传》和《夹氏传》亡佚了;只剩下《左氏传》《公羊传》和《穀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中又以《左氏传》影响最大。直到今天,我们读《春秋》,仍以《左氏传》为最基本、最常用的书籍。
  《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吗?
  关于《左传》的作者,大多认为是和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书名中的“左”指的就是左丘明这个人。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就说:孔子编《春秋》之后,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就是《左传》。《汉书·艺文志》也说:“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然而,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这一说法。此后,持怀疑者代不乏人。
  从《左传》一书来看,此书应该不是左丘明一人完成的。因为《左传》叙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甚至提到了鲁悼公十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的事,上距孔子去世27年,孔子去世时年73,那么,此时左丘明当在百岁以上,似难说通。关于这一点,清代姚鼐说得很有道理:“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自左氏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盖后人屡有附益。”因此,较为合理的说法是,《左传》是由左丘明及其门人、后学共同完成的,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左传》的内容和特点
  《左传》一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十二代国君、254年间的历史,比《春秋》多出13年。此书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从而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的历史面貌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历史画卷。它还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著名学者杨伯峻对《左传》解释《春秋》的方式有如下结论:一是引《春秋》原文作说明,如《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句,《左传》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二是用事实补充甚至说明《春秋》,如鲁隐公被杀,《春秋》只写“公薨”二字。《左传》却详细记载了隐公被杀的经过。三是订正《春秋》的错讹。如襄公二十七年《春秋》载“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订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四是《左传》有时把几条相关的经文,合并成一传。五是《春秋》不载的,《左传》也加以补充记载,等等。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左传》是一部史学上更进一步的编年史,孔子《春秋》只是开拓者,《左传》才是编年史的正式完成。”
  《左传》的现代价值
  首先,《左传》中体现着重民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执政者和进步的思想家从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重视人民。同时,一些小国的国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也感到必须关注民生,为国必先为民。
  晋文公曾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时间,饱尝世态炎凉的他积累了不少人生和政治经验,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听取大臣子犯的建议,关注民生。他让百姓安居乐业,政策务在利民,逐渐使百姓在物质上富裕充足,在道德上知义明信,在行动上守礼有纪,并最终赢得了民心,结果城濮之战,一战而霸。

推荐访问:编年体 左传 成熟 我国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