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双向开放”新机遇推进“十三五”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


  力争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在未来5-10年内,推动有实力的大型银行加强国际化发展,对有意于海外发展的银行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形成成熟的梯队化银行队伍。鼓励大型银行差异性定位,聚焦核心业务,在国际化区域分布与业务选择上有所区分。
  回顾“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稳步加快国际化经营脚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望“十三五”,中国进入新常态,“双向开放”格局全面深化,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以适应实体经济需要为目标,全面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与合作,完善国际化发展梯队建设、提升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回顾
  回顾“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战略上高度重视,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十二五”时期,国内主要银行纷纷将国际化作为业务转型的重点战略。中国银行一直坚持国际化的经营特色,致力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工商银行明确将国际化作为经营转型的“亮点”,积极开展境外并购、全力推进海外业务发展;建设银行明确提出将实现全球主要目标市场布局定为2015年的首要任务;交通银行持续将国际化作为“两化一行”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在持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海外业务不断推进。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和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末,五大行的境外资产规模达到9.7万亿元人民币,是2010年末的2.7倍;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达到1061亿元人民币和513亿元人民币,分别是2010年全年的1.3倍和1.2倍。
  区域覆盖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宗旨,通过自设和并购多种方式持续完善全球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6月末,中资银行在50个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200多家分支机构。五大行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比超过90%,中国银行的635家境外机构覆盖了42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银行业中网络布局最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覆盖的国家及地区分别为42个、24个、13个和15个。全球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银行业海内外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公司金融业务方面,服务“走出去”企业的能力持续提升,全球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贸易金融业务方面,海内外联动跨境贸易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等主要贸易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在清算服务方面,央行已授权全球19家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全球清算网络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清算能力持续提升;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创新人民币债券等相关投资产品,不断丰富离岸人民币交易服务和产品体系。
  经营业绩明显改善,集团贡献度日益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深化经营机制体制改革,海外经营效益取得长足进步。一方面,人均/网均效率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五大行境外资产、营业收入以及税前利润年均增速高达20%左右,显著高于人员和机构5%左右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境外不良贷款率不到0.5%,远远低于五大行境内业务的平均水平。经营效益的增加提升了境外业务的集团贡献度。截至2015年6月末,五大行境外资产、营业收入以及税前利润占整体的比例分别达到9.2%、8.3%和7.6%,较2010年分别提高了3.6、2.4和1.4个百分点。其中,国际化业务贡献程度最高的是中国银行,其境外资产、营业收入以及税前利润占集团的比例分别达到27.5%、20.0%和22.9%。
  同时,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发展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实体经济需求。当前,中国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和第二吸引外商投资大国,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均有贸易往来,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直接投资。但我国银行业境外机构的覆盖面滞后于贸易、投资的覆盖面,仅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我国银行业境外业务占比仍然较低。目前,五大行境外业务整体占比不到10%,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占比也不到30%,与国际领先大型银行普遍30%以上的水平差距明显。境外偏低的盈利能力将影响五大行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的动力。
  业务模式单一,经营能力有待提高。境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过于集中,业务主要依赖于息差业务、公司客户方面。境外公司贷款占比接近90%,远高于整体平均70%左右的水平。一般而言,国际一流跨国银行在国际化突破的初期阶段主要采取跟随战术,以“走出去”公司跨境金融服务为着力点,能够迅速拉动增长,但也存在波动较大的问题,如果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持续发展将面临挑战,增长速度将难以保持。
  存在结构性失衡,国际化竞争力有待提升。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分布区域失衡。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坚持优先布局国际金融中心和发达经济体的国际化发展思路,一般先选择在香港地区设立机构,后向全球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扩张,而“一带一路”地区的机构布局则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表现为竞争结构失衡。我国银行业在多数海外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区域的发展仍处于市场耕耘阶段,对于优质客户、网点(包括并购对象)和人才的需求相对集中,潜在竞争比较激烈,需要协调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在战略定位上存在明显的趋同,对国际化在集团发展中以及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存在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现象,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市场份额。战略定位趋同导致各行发展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十三五”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关键时期
  “十三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访问:双向 国际化 中国银行业 进程 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