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及其战略含义


  [关键词] 斯皮克曼;边缘地带;地理政治;战略研究;国际政治理论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地理战略观及其在现时代的意义。本文认为,斯皮克曼与麦金德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斯皮克曼赋予“边缘地带”以更突出的战略地位及他在强调“边缘地带”某些地区重要性时表现出的选择。本文指出,尽管有许多学者将遏制战略的形成及其弊端同斯皮克曼的理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政策所反映的主要是麦金德而不是斯皮克曼的理论,因为后者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涵义并没有在遏制政策中体现出来。本文最后还探讨了斯皮克曼的理论在后冷战时代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5—0078—06
  在20世纪西方战略思想史上,著名美籍荷兰裔国际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的两部名著《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与《和平地理学》,不仅是西方地理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而且对战后美国对外大战略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战略思想家,斯皮克曼对现代战略思想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他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这一理论同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心脏地带理论”一起,代表了20世纪西方地理战略思想的最高成就。自二战结束以来,尽管斯皮克曼理论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承认,但无论批评者还是支持者对他的理论都持有某些相同的看法,这种看法的核心是认为斯皮克曼和麦金德的地理政治观是完全相同的,即由欧亚大陆沿海地区构成的边缘地带被看作心脏地带大陆强国力求控制的区域,而斯皮克曼的贡献就在于指出了这种控制造成的危险,即这种控制将导致对美国战略上的包围。事实上,对斯皮克曼理论的这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首先,这种看法将海权与陆权的对抗看作是压倒性的主题,这就抹煞了斯皮克曼赋予边缘地带的核心地位;其次,这种看法也认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是相同的,这就忽略了斯皮克曼在赋予边缘地带的某些地区重要性时表现出的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将斯皮克曼与麦金德的理论等同起来的看法主要归因于两者受到的不同待遇。由于冷战一直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对外战略的重点,因此麦金德的理论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而有关斯皮克曼理论的研究却很少。实际上,目前对斯皮克曼理论的研究都是从麦金德的观点来立论的,而这点恰恰从根本上抹煞了边缘地带的战略意义,对那些位于边缘地带的大国(如中国)而言,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相比,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战略上都具有更多的相关性,而这也正是我们重温“边缘地带理论”的关键意义。
  
  一、“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
  
  麦金德理论的核心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他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这两者间不断变动的力量平衡,对这种不断变动的力量平衡的理解不仅是麦金德战略思想的基础,且构成了他的历史理论。麦金德将世界分为三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二是位于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带”,三是近海岛屿、美洲、澳大利亚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麦金德指出,欧亚大陆中心那片以草原和沙漠为主的区域实际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要塞,这里的自然条件使它历来是海上人无法到达的场所;这片广袤且人烟稀少的地区历史上一直由各种游牧民族所控制,这里的自然条件及马和骆驼的机动性使他们能不断汇集起强大的力量,从而对边缘地区造成严重威胁。麦金德根据历史上游牧民族对边缘地区的压力程度,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前哥伦布时代、哥伦布时代、后哥伦布时代。麦金德认为,前哥伦布时代的特征是欧洲不断受到来自内陆游牧民族的威胁;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进入了哥伦布时代,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从海上迂回到游牧民族后方,从而抵消了中心地带的战略优势;但20世纪(后哥伦布时代)技术发展使中心同边缘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根本变化。麦金德从这里得出了他战略思想的核心命题,即欧亚大陆中心那片被内陆水系覆盖的地区是世界政治的“心脏地带”:历史上这里的游牧民族曾对边缘地区造成过严重威胁,20世纪铁路的出现使边缘地区再次面临类似压力,一旦这一地区能再次被组织起来,那么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
  尽管麦金德将世界分为三个区域,且承认位于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带”的重要性,但这一地区在他的理论中始终居于一种从属地位,即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仅在于它历来是海权同陆权争夺的焦点。麦金德的这一看法虽同他界定的海陆的对抗相一致,但问题是历史上海权同陆权的对抗只代表了一种特定时期的权势冲突模式,即心脏地带的重要性并非是它的历史或地理造成的,而是由边缘地区的羸弱造成的。在现代战略思想史上,对麦金德理论的这一缺憾做出修正的就是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同麦金德的看法相反,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这不仅因为世界上的人口和资源主要集中在这里,且由于“东半球的权力冲突向来同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有关,与边缘地区内的权力分布有关,与海上势力对大陆沿岸的压迫有关,最后,与西半球参与这种压迫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这些互动形式中,“边缘地带”都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即它并非一个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区域,它同样是一个权势争斗发源地。正因为如此,在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俄国“都是站在一起反抗拿破仑、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领导的边缘地带国家的。”
  对斯皮克曼来说,“边缘地带”的战略属性实际是双重的,它有时是在海上强国和心脏地带强国间分裂的,有时海上强国和心脏地带强国则联手对抗边缘地带某个强国,“边缘地带”的战略重要性也正是集中在这一基本的二元论上。尽管斯皮克曼并不否认海陆对抗的存在,但认为它并不是压倒性主题,即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单纯的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历史上的阵营总是某些边缘地区国家和大不列颠一起对抗另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和俄国,或大不列颠同俄国一起对抗一个边缘地区的强国。”这种看法意味着斯皮克曼揭示的权势对抗模式实际有两种:一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即海洋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与心脏地带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的对抗;二是海洋国家与心脏地带国家联手同边缘地区强国的对抗,这其中究竟哪种模式占上风则取决于边缘地区的权力分布状况。斯皮克曼阐述的这两种权势对抗及变动模式同麦金德的模式相比从历史角度看更具有普遍意义:对麦金德来说,战前的德国同战后苏联应该是类似的国家,因为两次大战及冷战反映的都是一个心脏地带强国称霸欧亚大陆的努力,正是这点使它们同海洋国家发生了冲突;对斯皮克曼而言,两次大战同冷战是两种不同的权势对抗模式,前者体现了海洋国家同心脏地带国家联手同边缘地带强国的对抗,后者则恰恰体现了海洋国家及边缘地带盟友与心脏地带国家及边缘地带盟友间进行的对抗。
  
  二、“边缘地带”的战略意义

推荐访问:尼古拉斯 含义 边缘 理论 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