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


  摘要:概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反思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精髓;并针对人的全面发展、民主政治、人文精神等若干理论热点、焦点进行解析与解读。
  关键词:整合;选择;构建;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0-0003-04
  
  社会主义不是人类社会设定的必然途径,似乎一旦构建了形式上的所谓社会主义体系,就注定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它完全取决于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众并不是受欺骗和愚弄被绑上罪恶之船,那是历史的演进真相;因奠基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更真实地滋生了符合人性与文明的因素,这不是资产阶级初衷,却是不可抗拒产生的。简言之,中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只是理论上认为这一社会制度可能会更快促进生产力、人道、科学、公平,在此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不应有什么优越感,相反更应以科学、谨慎、务实的态度完善一系列体制推动生产力发展,切实确保人民有货真价实的公平、民主、富足。
  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较量中,曾经创造辉煌,傲视世界的中华民族在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错过了时机,与西方逐步拉开差距,饱尝落后挨打受尽宰割,历经了一百多年不堪回首的混乱、觉醒、抗争、流血、探索时期。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半个多世纪前,终于历尽艰辛,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主,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几年仿效前苏联构建了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复杂的原因,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尤其是“文革”十年,此期间,几乎展现了人性中最美的、最丑的,尝试了最文明的、最野蛮的,封闭中,国人曾蒙着眼睛可怕地折腾了一段时期。当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时,中华民族又一次在绝望中猛醒,打开国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臆想的人间地狱,一个多世纪前那位大胡子伟人预言的丧钟迟迟未敲响,科技革命引爆的空前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车轮滚滚向前,缓解抑制了其固有弊端;面对危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洞明历史的眼光全盘设计了中国改革蓝图,在改革关键时期一步步撩去困扰国人的思想幕帐,进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奠定民族独立主权和工业基础后,又厘清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系列体制,解决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抓住了后工业文明革命的链条,中华民族的巨型列车终于驶上了一条可能追上人类文明主流的快车道。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推向21世纪,又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胜利推行前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是梦想,这是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基本评价。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的必然
  当“文革”的灾难像噩梦一样过去后,具有“进取”和反叛精神的所谓理论界精英出于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忧虑,反思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发展史,激进否定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存在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几次愈演愈烈的学潮集中彰显了这些主张,首先不必驳斥这种观点完全抛开历史本来逻辑,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复兴国家的血泪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地位是国际帝国主义垄断资本扩张掠夺下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会的历史必然,因为这一选择是尝试了其他一切政治模式在中国的实验后的唯一抉择。中国的近代史已经以铁的事实推进到这一步,现实给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在已经奠定的基础上,渐进革新,抓住历史捷径,避免无畏的徒劳走向未来,如果强行剪断历史脐带,铲除社会主义内核的一切观念制度,另起炉灶,试图搭建现代资本主义一套体制和价值观念,不难想象这种强行手术不说能否实现,就算一时得逞,将因巨大的社会震荡衍生不可预测的灾难后果,还会因与中华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现实社会难以磨合而被迫回头又会伴生多少灾难,更不用说在激烈国际竞争环境下,错失发展良机,国家独立的主权无法保证,遑论其他美好设想。事实就是这样,历史寄希望于只能是中国共产党,相当长时期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势力,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参差不齐,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封建传统深厚,又面临着咄咄逼人的国际挑战的大国,没有一个组织严密有序、用科学理论武装的先进分子聚集的执政党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现实最优选择只能这样:首先需要一个精英团体代理广大人民意志,走局部精英民主道路,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过渡到普遍民主,即十七大报告中所论述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现实的操作是夯实广大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基层民主,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民主党派参与的政治协商机制,扩大选举范围,以法律形式确保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实质性推进党内民主,夯实公民社会基础,探索社会舆论有效监督,兼具中国传统伦理特色、西方宪政民主精华,适宜中国国情切实保证效率与公平的民主政治体制。
  历史证明:人民、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的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现在无法预测今后世界将怎样演化的细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独立利益的主体“国家”会相比较而存在漫长时期,没有一个普遍标准衡量哪个国家体制正义,哪个国家体制非正义,但却可用一种公认标准检验国家民众的生存质量,同样也可检验这个国家政府或执政党的效能。令国人欣喜地看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人民的幸福指数可能作为评判各级政府效能的标准。
  三、社会主义的实质及理论依据溯源
  随着雅尔塔体制崩溃,冷战格局解体,原先以意识形态划分对峙的两大阵营亦改弦易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潮流陷入低谷。国际格局进而向深层次演变,意识形态淡化,国家利益至上,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同时,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今天,似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许多涵盖现代文明的体制、科技、管理方式,逐渐被移植、嫁接,于是社会上乃至理论界也陷入理论的混沌误区,陷入意识形态的虚无状态。对于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的虚无可能导致:在进一步改革关键时刻失去方向,在重大事变面前失去主见,在国际外交中缺失战略。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
  为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晰理论注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科学性、先进性必须廓清。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君子性非异矣,善假于物也”,人是凭借掌握的物质手段才“凌驾”于自然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排遣与满足最终取决于物质手段的提供。精典理论这样论述:调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团背后最强大的动力是经济,它决定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具体而言: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生产力,任何时代并不是想怎样生产就怎样生产,实际上受制于客观条件,一个时代只能提供一定的生产力,于是围绕现实的生产方式,人类被一条无形绳索捆绑在所谓的生产关系上,在低效率生产力时代,生存欲望强烈,生产方式单一,强制性越明显,社会形态越鲜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何不如此,尽管现代以金融为核心、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虚拟经济令人眼花缭乱,试问,人性变了吗?人性背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力变了吗?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人类赖以存在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以数学手段、洞悉人性的博弈、快捷的信息传输推动了资本的高速组合只能加速资源配置,同时加剧了社会的马太效应,衍生了社会的不稳定预期与人心的浮躁、异化,同时也累积了随时重创实体经济的信用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触目惊心,它把形形色色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打回了原形,马克思《资本論》的理论光芒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推荐访问: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 反思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