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一、试题解析
  
  13 表2中的曰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
  解析:据题意,可做如下判断:平假名→草书(从形态判断)→怀素。答案选D。
  14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知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制,所以选B。
  15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铀(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A是材料反映的部分信息;B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理解;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程度明显夸大;材料并没反映雇佣关系,排除D。所以选B。
  16 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A 顾炎武
  B 林则徐
  C 洪秀全
  D。严复
  解析:本题解题思路为:惟适之安斗→“适者生存”→严复《天演论》。答案选D。
  17 牵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 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时代”、“不断的变动”说明要“与时代同行”。而“为现实服务”理解稍偏。答案选A。
  18 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6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 睦邻友好
  B 战略结盟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解析:C项属建国初的说法;中国与美国不是邻国,排除A;B项中“结盟”属概念错误。所以选D。
  19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妁法律
  解析:从教材可知,《十二铜表法》主要目的是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据此排除B、D。“所有罗马人”可包括奴隶等,公民包括平民和贵族,故选C。
  20 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
  A “超越时空的梦想”
  B “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 “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 “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解析:由图中英文了he Earth(地球)可知,图片展示的是“天体运行向心力与离心力原理”,据此判断答案是B。本题综合了历史、物理、英语三科知识。
  21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购④
  解析:①、③两项与史实相符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但非“社会主义政权”,排除②。所以选D。
  22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 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不结盟运动不是区域组织;世界政治一体化概念错误;B、C比较接近 但“动摇了”这一程度明显超出实际。所以选B。
  23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从关键词“改造”、“走向资本主义”可以看出,这场改革是制度的彻底变更,故选C。
  24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解析:“价格同步变动”说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只有“电报业”才能实现;同时课本知识也说明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有电报。故选A。
  38 (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1990年国际元(国际元是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后形成的一种统一计算单位)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 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在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
  解析:首先要读懂图表信息:A(约400年-1300年);B(约1300年-1840年);C(约1840年-1949年)。在此基础上,依据两条曲线比较变动情况,对信息加工表述。注意既要:中西比较”,又要“指出具体走势”。
  参考答案:A段:中西大体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推荐访问:年高 给我们 福建 评析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