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摘 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战略主要是以追求国家政治利益为主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战略转变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改革开放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服务。这种重大转变是由国内外、历史与现实中的多种主客观因素促成的,但总的来看,国内的变革和观念的变化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政治安全;革命外交;和平发展;经济外交;影响
  [作者简介]韦世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065-0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曾经历过多次调整和变化,其中最大一次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前后。这次调整使中国对外战略实现了由追求政治利益为主的“革命外交”到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国家改革开放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经济外交的转变。这种转变源自国内改革开放的实施,又反过来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
  
  一、改革开放前,以追求政治安全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战略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战略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奉行国家安全和国家政治利益至上的外交战略,使外交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服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支持亚非拉国家的反帝斗争。支援“世界革命”
  毛泽东认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对于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除了道义支援,还提供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项:一是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给越南的援助价值达200亿美元,其中无偿部分达188.4亿美元。二是对当时人口只有200多万的“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援助总额接近9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三是中国援建连西方都望而却步的坦赞铁路工程,费用总计达109437万元,其中原预算98837万元为长期无息贷款,因物价上涨而超支的10600万元为无偿赠送。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我国还先后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5万多名,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最多时达1.6万人。
  与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援助不同,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世界革命”的利益,属于不计回报的“无偿援助”,所以,即使在中国国内遇到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时,这种巨大援助都没有中断过。
  
  (二)依照敌友关系划分国际关系主体,并以此决定外交战略
  毛泽东晚年提出的一系列国际战略和理论,如“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划分”等,都是将世界各国按敌友关系划分为左、中、右派,并以此确定外交方针。“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这样的划分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革命原则。毛泽东晚年一直把第三世界国家当作自己最可靠的朋友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交恶以后,毛泽东始终把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我国外交的重点,把第三世界国家视为我国国家利益所在。
  
  (三)因“革命”理念不同不惜与苏联决裂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曾经义无反顾地“一边倒”向苏联老大哥一边,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却决裂了,其中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动辄对其它共产党发号施令,以及鼓吹“三和一步”的论调,因而苏共丧失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革命立场变成了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毛泽东极为担心苏共的“变修”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因而一度把“反修防修”作为中国内外政策的主要任务,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珍宝岛冲突后苏联成了“最危险的敌人”。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之所以以“革命外交”独步于世界,根本原因在于毛泽东一直把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置于国家利益的首位,如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毛泽东优先考虑的问题。其次,中国实行“革命外交”战略,也是毛泽东头脑中的革命意识在外交领域中的延续。20世纪50年代以后,毛泽东一直认为“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因而在他的一系列外交战略中,明显地带有强调战争(反侵略)、强调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后来苏联“变修”,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中国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中国外交的目的是推进“世界革命”,“哪个地方发生革命,我们就支持”。
  毛泽东时代的“革命外交”政策,取得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在建国初期为巩固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我国赢得许多亚非拉国家的支持,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打下了基础,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邓小平曾评价说:“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革命外交”战略也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副作用:一是使我国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使一些国家误以为中国是在“输出革命”,引发了周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限制了中国自身外交空间的拓展,使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受到影响,错过了与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关系的机会,影响中国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四是导致中国外交宗旨与外交实践自相矛盾。中国一直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革命外交”的推行,使中国外交既不能独立自主,又难以以和平外交面貌示人。邓小平就曾经指出:“过去,在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是‘好战’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以促进和平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前,我国把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领土完整视为中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在,因此政治利益与安全利益成为当时中国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经济利益处于相对次要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重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 外交 战略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