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诉求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运行和国家安全。生态社会主义是旨在解决生态问题的政治思潮,但这种思潮没有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把它作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的依据。从政治的层面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增强政府环境保护的职能,提高公众参与和环境法制建设的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府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48-04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意义日益增强
  
  1 国内视角。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行绿化、兴修水利、消灭病虫害,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有关制度,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派团参加了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在理论上,中央对解决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深刻认识。其中的重要理论认识包括:提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法制、依靠科学,要长期坚持;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出了“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将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等。在实践上,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形成了“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具有自己特色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了“以宪法规定为基础,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以单行法规为主体,以环境制度和环境标准为必要组成部分,以其他法律规范中包含的有关环境法律规范为补充”的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2008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加大了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
  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仅在2006年实施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就达92404起,受理的环境行政复议案件208起,结案的环境行政诉讼案件353起,结案的环境犯罪案件4起。当年来信616122封,来访71287批次,各级人大、政协环保议案、提案达到10295项。2001-2006年结案的环境行政诉讼达到3636件。此外,学者王芳于2003年进行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时发现,在回答“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时,32.0%的人选择了“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执法不严”,20.8%选择了“各种企业、组织、个人不守法”,20.4%选择了“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三项合计高达73.2%。这些数据表明,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同时提高政治文明水平。
  2 国外和国际的视角。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政治生活。比如它催生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西方生态运动。这一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方政治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有人认为,吉米·卡特对环保的承诺,甚至帮助他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绿党的成立和发展,是环境和政治相互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欧洲多个国家的绿党曾进入本国的议会或政府,有的还曾成为所在国的执政党。这些说明人们开始重视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政治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国际环境组织的成立、环境外交的开展和环境安全的提出等方面。环境问题最早进入国际关系领域始于19世纪末,当时所涉及的主要是关于界河用水管理、捕鱼以及对于某种野生生物保护等个别问题。二战以后,尤其是联合国及其一些专门组织成立以后,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环境外交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旨在共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协定、公约、议定书等,都开始增多。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开始威胁到国家安全,并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领域都有影响。这也促使我们要善于从世界政治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有学者提出: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标志着传统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生态社会主义时代即将到来。生态文明是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它的目标是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而且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这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朝着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前面提到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潮和理论。生态社会主义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环境危机的根源,要想解决环境危机,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而用新型社会取代它。这些都是生态社会主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还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它没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如果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乃至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把它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这是不正确的。
  1 生态社会主义没有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试图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但实际上仍然把两者割裂了。生态社会主义不放弃生产的“人类尺度”,抛弃资本主义形式,在这个意义上重返了人类中心主义,在形式上与生态中心主义有所不同。但是,生态社会主义者“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某些激进环境主义者的生态中心论观点,即受地球承载能力的影响,经济和人口增长确实存在着极限”。也就是说,生态社会主义仍未摆脱生态中心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则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的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有意识的人并不像动物那样生存。“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

推荐访问:诉求 文明建设 生态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