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


  [内容提要]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主要特点包括: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但宣称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推动与巴基斯坦在军事与核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进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印度发展核武器成为南亚核军备竞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巴相互核威慑有助于防止双方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但也存在偶发性核战争的危险。美印核合作协议将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造成严重冲击。印度核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形成某种潜在挑战。
  
  印度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根源,并由国际环境、印度国家发展战略、印度核技术发展等诸因素所决定。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对南亚和国际安全有重要影响。
  
  一、印度核政策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1947—1964):和平核政策与发展核能力并行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奉行和平核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公开承诺不谋求制造核武器,积极宣扬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尼赫鲁政府这样做是有一些深刻原因的。
  第一,尼赫鲁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发展出反对核武器的理想主义思想。印度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实现独立的。甘地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一生反对暴力。他坚决反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危险的核武器。1946年,他公开表明:“核武器是一项对科学的最残忍的应用,是对整个人类的摧残。”作为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尼赫鲁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尼赫鲁多次表达自己对核武器的深切忧虑:“它的使用威胁着人类和文明的生存……仅仅是一次爆炸,成百万的人都将失去生命,很多人会受到伤害,或许更多的人会被判‘死缓’,生活在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的阴影笼罩之下。”
  第二,尼赫鲁政府在印度独立后初期奉行优先发展经济、先经济后国防的发展战略。尼赫鲁将印度当时的首要任务定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上自给自足。他指出:“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将继续使国际局势失去平衡,助长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的侵略倾向。即使它保持政治上的独立,也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而经济上的控制将要落到别人手中。”他认为,只有印度经济发展了,工业资源增加了,军队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尼赫鲁多次拒绝印度核科学家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但他也一直关注核的军事用途。1946年6月,尼赫鲁宣称:“我希望印度的科学家们将为了建设性目的而使用原子能。但如果印度受到威胁,它将不可避免地用一切手段来保卫自己。”1956年1月,尼赫鲁宣布,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源,印度将在3至4年内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这是印度领导人首次就印度制造核武能力公开表态。
  
  (二)第二阶段(1965—1974):准备与进行“和平核爆炸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随着尼赫鲁政府更加重视增强硬实力和谋求战略边界,印度逐渐对发展核武器感兴趣。1961年1月9日,尼赫鲁宣称:“当制造原子武器对我们而言成为可能时,我们会逐步向它靠拢。”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败北后,国内爆发了关于核问题的公开辩论,尼赫鲁的反核武理想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1964年11月,新任总理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虽然公开表示继续反对发展核武器,但又赞成和平性质的核爆炸。这是印度总理首次公开宣布赞成和平核爆炸。
  1965年1月,印度在特朗贝原子能院建成第一个钚后处理厂。同年11月,夏斯特里批准由霍米·巴巴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实施地下核爆炸的计划”。从1967年开始,印度开始全力以赴准备核爆炸。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全面承担发展核爆炸装置的任务。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西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伦地区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代号为“笑佛”(Smiling Bud—dha)。印度政府宣称这是一次“和平核爆炸”,当量为1、2万吨。美国情报机构后来估算此次试验的实际当量在4千吨至6千吨之间。
  
  (三)第三阶段(1975—1998年4月):暂停核试验与推进核武器化
  在1974年5月进行首次核试验后,印度长期暂停核试验。其原因主要包括:1、无核武器国家进行核试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2、印度需要时间消化首次核试验获得的数据和发展新的核爆炸装置,以使核武器轻量化、小型化;3、印度需要时间发展核武器的运载工具;4、在南亚地区,印度拥有常规军力的绝对优势,也不面临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的核威胁,不具有继续进行核试验的紧迫感。
  在这一阶段,印度政府执行“核门槛”政策和“最后一根导线”核战略。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边缘政策,即通过民用核能计划秘密储存核武器材料和研究、开发核武器技术,但又不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以便既在政治上不违背自称“不制造核武器”的立场,取得外交利益;同时又不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束缚,随时能做出核选择,从而保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
  
  (四)第四阶段(1998年5月至今):成为实际上的核武国家
  冷战结束后,印度军界和政界一些人要求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呼声大大上升,他们企图以核武器来增强印度在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中的分量。到90年代中后期,印度的核武器技术也已逐渐成熟。
  瓦杰帕伊政府上台后,为了增加对其内阁的支持率,争取长期执政,同时也为了保持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和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需要,于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在博克伦地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印度原子能部宣布,5月11日三次试验爆炸当量分别为1.2万吨、4.5万吨和200吨;5月13日两次核试验爆炸当量分别为200吨和600吨。印度在48小时内进行五次核试验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常进行核试验是获取并分析试验数据以后再改进和安排下一次试验。而印度没有按照上述规律,而是一次安排了五次试验。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遭到多次(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升级的)谴责,二是为了获取轰动的政治效应。
  至此,印度的核武器由秘密研制转入公开发展。瓦杰帕伊公开宣称,印度已经拥有原子弹并建立了必要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因此印度已成为核武器拥有国。其后,印度又宣布实行“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1999年10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宣称,印度将继续实行确保国家“战略自主”的核武器政策。印度进行核试验后,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2000年,印度国防开支比上年增加28.2%,达到135亿美元。
  
  二、当前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特点
  
  (一)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但宣称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
  长期以来,印度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对非核国家是不公正的,带有歧视性,并批评该条约允许五个核武器国家进行纵向核扩散和有选择的横向核扩散,因此拒绝签署该条约。
  印度也反对建立南亚无核武器区。建立南亚无核区

推荐访问:印度 政策 核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