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指导我们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族精神;大学生;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45-02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1],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民族自信心低落、集体观念下降、自理、自立、自强力下降、民族传统丢失[2]。加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祖国的过去和未来,增强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一个主线,那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指导我们深入扎实地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趋势,推进创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这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影响深远。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积极营造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令中国震惊、令世界关注的“汶川大地震”,它考验了我们国家的力量,也锤炼着我们民族的意志。中华民族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行动了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到了极致。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大发扬,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激发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成为民族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转机。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要唱响主旋律,在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中突出主题,在各种和声的烘托中凸现主调。同时讲究艺术,注重效果,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注重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唱响主旋律方面的领唱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突出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端”,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当然也是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基地之一大学的4年时光,就应当是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紧要的“淬火”阶段。因此,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创新教育内容。
  在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3],“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4],从而使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收到最佳效果。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增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注重培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结合起来,自觉把民族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注重培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志存高远的执着追求和坚忍不拔。注重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以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突出特色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一是以鲜活、生动的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如抓住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用鲜活的案例大力宣扬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仁爱精神,临危不惧、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把实用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结合起来,力求独创性,焕发新活力,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二是在手段上不断完善,大力加强媒介宣传,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拥有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首先要对祖国发生大事的了解与熟知。这些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数包含着爱国主义素材,充分挖掘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重大事件的敏感度与关注度,利用学校的新闻网、电视、广播站、橱窗、校报等形式为依托,广泛的进行国情的宣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是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汶川地震后,各校开展捐款活动,让身处异地大学生能有一种途径来切实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因为捐款不仅捐的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献的一份爱心。它让我们心连在一起,强烈的爱国情愫得到迸发——我们都是中国人。组织“心系汶川情系祖国”的演讲朗诵、征文比赛,倡议同学们为灾区写祝福语。开展班级主题班会……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将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在奉献中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活动本身,还会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散教育模式,将爱国情怀如水波荡开,波及每一个同学。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全力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这个民族民族意识中的精华,其核心内涵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必须以人为本,注重结合人的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民族精神 推进 大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