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的德育功能探析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要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的因素。教育工作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社会服务具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深受大学生群体认可,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新平台、新工具。社会各界应当充分挖掘大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完善大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的各项机制,着力打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共同建设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 社会服务 德育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有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地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缺位错位的现实情况,社会服务相较于纸上谈兵、容易脱离实际的课堂教育而言,是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形式,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新平台。大学生志愿组织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既能借此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又能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奉献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切实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为高校增添新的活力,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精神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德育功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高校德育教育开展的现状和问题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身之本。目前高校主要采取第一课堂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但是仅通过理论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明显不足,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西方价值观冲击下,社会环境越来越浮躁,部分高校也越来越“功利”,这些学校往往对德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重心基本都放在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程建设上,不重视德育师资队伍和相关课程的建设,更不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授课形式单一,大多还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状况,课堂中间缺乏思想碰撞,而且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高中学习的政治课有部分重叠,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最后放弃学习。伴随着德育教育的不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表现为社会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公德素质低下、拜金主义盛行和知行不一等,这种学生是无法认识和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脚踏实地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终身的,他们如果不能及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并修正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将会成为社会发展中不稳定
  尽管近些年越来越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源缺乏整合,如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长期服务项目不多、调动民间力量不够等,二是组织管理松散,如志愿者素质不高、服务内容与学生专业匹配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广、高年级志愿者流失严重等,三是保障机制不完善,如缺乏权益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
  二、大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的背景、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
  相较于与国外,我国具有规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始于1978年。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开始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之后高校大学生开始积极介入社会服务活动,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像雨后春笋一样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不少来自高校的志愿队伍加入到救援活动,大学生们出色的表现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201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和工具,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形式。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者服务是指公民在不追求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泛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援助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指的是大学生这个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时间和高度热情的特定主体,响应国家志愿精神,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大学生主要从基层农、医、教、卫、法等领域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目前,社会上比较熟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国家扶贫政策文件宣讲、环境保护、乡村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助残敬老、心理援助等。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1)自愿性。自愿性是参加公益性社会服务的首要前提,指的是志愿者出于自身主观个人意愿自觉为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并非是由于社会外力而被迫实施。参加活动的自愿性不仅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意志,也体现了志愿服务的纯粹动机。
  (2)无偿性。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社会行为,志愿者不计酬劳给社会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奉献中培养和升华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给社会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推荐访问:探析 德育 社会服务 志愿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