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分野: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摘 要:人的存在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道德演化及教育进程中分野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教育。道德和思想政治都具有阶级性,相互交集与融合,但因其使命和职能分工,又不不能相互代替。道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时代特质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与生命体征。
  关键词: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其内容必然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有自己的具体内容,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既融合又分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都以实现人的发展提升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和归宿。职业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的粘和在一起,成为当下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衍生出职业生涯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的存在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道德演化分化及教育进程中分野出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既是社会伦理概念,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其首要功能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为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其社会功能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与人类永远相伴而行,人的存在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道德演化与教育进程中分野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化的产物。道德本质不在于它是一种规则,而在于其不仅是“人类在进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更是人类自我否定的内在需要,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用以认识、肯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手段”。康德认为,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也是道德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道德为完善人的本质、实现人生价值、维护人的生活、充实人的内心世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解放,从此人类世界从动物世界中提升和分化出来。
  职业道德从社会生产到职业分工的必然产物,具备更丰富的时代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领域。从生存论分析,职业道德不是简单的工作道德,既包括工作道德,也涵括了与工作有关角色期盼。所以,职业道德在现实世界中,贯穿在一种历时态的个体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职业道德本质上是人的现实生存,是一种生成性存在状态的实践。“一个人,如想在天国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的地方,只去寻找非人了。”这实际上表明人的生存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主義世界观(方法论)是一种生存实践论范式,世界是劳动实践创造的,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如果以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命历程为坐标,把人的外部环境还原成自然史,把人与人的人类世界还原成社会史,这本质上就是是人生哲学,是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职业生涯问题,这对重构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提供了坚实而强大哲学基础。
  所以,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但不能相互替代。因为道德规范的巨细无遗性、道德维护来自内心信仰和外在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教育,基于核心价值和核心利益的宣传性和强制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特征
  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纪律教育,还包括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各个方面既是相互渗透和贯通,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彼此的关联度也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甚至在很多领域有广泛的交集,“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概念就是两者“杂交”的词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架过多束缚在“抽象的人”共性视野内,远离“具体的人”的内心世界,“普世价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个体内心价值判断的。
  三、道德和思想政治都具有阶级性,相互交集与融合,道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有道德教育,再有思想政治教育。原始社会自然条件恶劣、人类能力的低下,必然以“原始共产主义”群体劳动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采取平均分配以维持群体的生活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劳动交往中,形成简单的人际关系并逐渐演变成道德的原形,即风俗习惯,以维护大家共同利益为目标,因而道德教育始于原始社会,开始没有阶级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后,由道德分野出专门为阶级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并逐步成为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尽管道德教育先于思想政治教育,但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其实也就包含了对政治关系的调节,道德教育必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也涵括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意识到聪慧与高尚不同,自柏拉图时代起,明智的社会就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目标。他们把品格和智力看得同样重要。他们努力将公民塑造成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才智惠利他人,就像惠利自己一样;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道德教育塑造人、完善人,打造人的道德内心世界,教育人们区分真假、善恶与美丑,自觉体知人的价值,履行社会行为准则,进而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树立起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对人以启迪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人们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四、道德是一种实践,具备时代特质,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关注的焦点,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体征
  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具备时代特质,但是职业道德随着时代变迁更迅速,与思想政治教育交集领域更广阔。因为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催生职业的专业化与个性化。职业个性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思想与人生观事业观等时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有十分重要指引功能,必然与职业道德有着更天然的密切关系。找寻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关联,促进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联动机制,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问题。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必然带动职业角色和就业全球化,“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新构建世界”,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心理与职业道德也就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更大程度上源于人的需要,利益追求往往和道德标准、价值尺度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将由宏观的社会关注转向满足个体发展的微观领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生活、个性心理等。
  人的发展是以实践活动来展现的。现代社会分工决定了职业分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网络,职业道德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职业生活模式和规范,没有人的现实存在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现实承载。思想动机背后最终动力源自物质利益的获取,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劳动即职业活动,职业道德必定是秉承一种正确的职业活动价值立场。物质利益最直接地联系着不同职业,职业道德从最初社会物质关系领域延伸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体征。因为,在人的实践层面,职业性质直接联系不同社会阶层和影响个体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的层次性,必然导致职业的差异性,也就形成所谓的“社会地位”。从个体职业生涯和职业道德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肖雪慧,韩东屏等.主题的沉沦与觉醒——伦理学的新构想[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3.
  [2]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66,2.
  [4]丁成际.论代际正义与可持续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23-25.
  [5]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35.
  [6]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32-34.

推荐访问:分野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