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在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探析


  摘    要: 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学生道德判断的建立、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自我调控的发展,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尊重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谚语的韵律、内容及风格特点,探讨了谚语在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化观点。
  关键词: 谚语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功能    高效辅导员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教育的重心。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教育方式不当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走出“任课教师打天下”的误区,提倡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尤应提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生活化。短小精悍的生活化内容有利于随时开展德育工作,亦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谚语的特点
  首先,谚语是短小而富有韵律的。我国的谚语多为四至七字,部分八字以上的谚语也因其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短小而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谚语的重要特点。谚语讲究声律美,其节奏和诗句的节奏相似。不论长短,谚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同时,谚语还注意押韵,且押韵方式多样:有的押平声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押仄声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有的平仄相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押尾韵(“先苦后甜,富足万年”)。
  其次,谚语的内涵非常丰富。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朴的,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写出整部书来。”谚语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教人修德养性;“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教人谦虚谨慎;“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教人做事处人。
  再次,谚语生于民间,“是街头巷尾的智慧”。谚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朴实无华。同时,口语化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简简单单的话语充分显示出普通老百姓的风趣、机智和敏锐。一句“懒人嘴里明天多”,便将那些总是把“从明天开始”挂在嘴边的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用语朴实,但隐含的真理不得不让人折服;“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中,鹰和鸡的对比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二、谚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自我调控是班杜拉的道德教育认知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道德判断指的是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辨别;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道德判断为思想基础所采取的对待善与恶、是与非的具体行动;道德调控则是人在面对两难道德行为等问题时通过理性分析与意志努力而对善与恶、是与非作出的道德行为的比较与取舍,即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做到避恶趋善[2]。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并通过自身调控,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学习经验,进而改变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特别相关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他进一步指出,观察学习的途径有两种:通过对他人行动偶然或有意观察,或言语示范[3]。言语示范更因其方便省时、适用广泛等特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谚语有助于学生学习道德规范
  以言语示范为主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学生的思维特征。谚语是抽象语义与具体实践经验的综合体。郭绍虞先生指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4]。源自生活的经验,使谚语可以通过观察或实践理解。有的谚语可以通过观察理解,如:“当你轻视幼苗的时候,请望望那参天大树。”“林中没有不弯的树,天下没有十全的物。”有的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理解,如:“灯不明,要人拨;人不明,要人说。”因此,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谚语的同时,实际上是学习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实例。利用谚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2.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决定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个人的种种期望与价值选择。这种期望,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自己在类似情形的类似行为中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观察到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效果。这种结果与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用来作为他自己下一次尝试类似行为的重要参考。”[5]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传统道德教育观认为,有道德就是道德主体对社会既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服从,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既定的道德原则、规范一致的道德行为习惯,按标准塑造、照模型浇铸,学生只能在这规矩中去思、去言、去行[6]。然而,班杜拉指出:自我调控能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离不开自我控制,缺乏自我调节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即个体必须通过生活加强自我更新,使自身胜任并得以发展[7]。根据这一观点,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能遵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更需要具备道德主动精神和道德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大学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优化谚语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模型,平时的生活琐事中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等,辅导员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生活现象的表面,而要学会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育人和教育科学而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辅导员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管理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谚语源自生活实践,其自身特点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的要求。
  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谚语以其短小、生活化及易于实践等特点,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教育观念,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最终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世祥.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J].小学科学,2011(12):175.
  [2]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6.
  [3][美]班杜拉.郭占基,周国韬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9.
  [4]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太扎姆.汉语新词新语及其规范[J].成都大学学报,2007.21(9):33-35.
  [6]彭进清.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措施[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3):105-107.
  [7]吴学兵.班杜拉德育思想伦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0.3(8):64-66.

推荐访问:探析 谚语 辅导员 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