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教育展现人格的力量


  近年来,在与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每谈及道德教育,总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他们油盐不进,说一整天,却连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每次听完我都会反问:“你觉得责任在学生吗?”教师们通常的反应是:“难道还在我吗?”我会说:“对!”教师们会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只有当学生首先能够接受你这个人,然后才能接受你对他的教导!如果他能够接受你这个人,不用说一天,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说,只要对他的态度稍微有一点变化,他就能够意识到,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老师是为他好;如果不接受你这个人,即使说一个月,他不但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还会在心里想:为什么总抓住我不放?为什么天天和我过不去?会对老师更反感、更对立。所以,对今天的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在心与心的沟通中,让道德教育展现出人格的力量。”
  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或者说,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在哪里?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认识”。因为道德说教只是一种道德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判断”。因为道德评判只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仲裁,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对道德观念好坏的认知,不一定意味着形成了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约束,虽然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道德行为方式”。因为道德约束只是一种道德行为的控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
  传统道德教育将“道德”理解为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而“规范”是外在于人的一种“社会标准”,基于这样的理解,就会使道德教育成为由外而内的“规范”灌输过程,这是传统道德观的表现;现代道德观则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爱与真诚。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社会需要出发,后者则从个体需要出发。虽然不同的出发点本身并无对错之分,真正的道德教育是二者的融合,但道德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只有将外在的价值引领,建立在对学生内在道德现实的把握上,才能够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变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知”的问题,“知”与“情”的结合,才能形成“道德信念”,“信念”与“情境”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行为”与“意志”的结合才有助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最终融合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自身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道德是一种内在品质,道德教育就应首先把握住学生的内在道德现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借助理解、尊重、爱与真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其心理跳动的脉搏,用自身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以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以生命感化生命的事业!
  (刘晓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人格 展现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