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国防教育探析


  摘要:在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诸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促进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8-0296-02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从民族精神的本质来看,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意识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从民族精神功能来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竞争,还体现在民族精神的竞争,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大学生作为决定祖国未来命运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民族精神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应对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冲突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必须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诸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然而面对当前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碰撞,民族精神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大脑里已经淡漠。这些问题的出现揭示出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政治与经济等的相互激荡彼此交融在一起。西方强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在全球推广其自由、民主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传统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没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甚至公然抵触,动摇了一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现实之严峻提醒我们加强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缺失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民族精神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精神。但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组织力度不大,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对我国民族精神甚至中华常识都知之甚少,以至于大学生群体身上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明显失落。
  (三)民族精神教育形式方法单调、内容的时代感不强
  一方面,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够,其突出表现,过于强调说教和硬性灌输。有些高校,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不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有些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还主要沿袭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单一而且枯操,没有引入网络、多媒体课件等最新教学手段,没有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内化,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致使民族精神教育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大。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滞后于时代,致使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大学生,在面临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时,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无法对社会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缺失的现状,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创新民族精神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社会公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观念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树立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国防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爱军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因此,国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高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增强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及国家安全观
  通过在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让大学生懂得国防与国家的关系,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外来入侵、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自觉关注。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如经济利益争端,意识形态,“人权”问题等问题依然存在。如: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公然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一些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恐惧,向世界宣扬中国威胁论,目的是要让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美国借口“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等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全局来观察国防问题,有利于大学生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巩固国防和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树立强烈的国防观念,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传统的德育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加上教学往往形式主义严重,从而影响德育效果,以致当大学生面临在市场经济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原则”和社会领域伦理讲求“奉献精神和利他主义”之间进行选择时无所适从。而高校国防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学生军训和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军事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兵,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培养正确的苦乐观,从而培养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弥补了当前大学德育教学在实践环节的缺陷。同时,国防教育中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题材,更是丰富了大学德育教学的内容,从而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国防教育 探析 民族精神 培育 当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