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学文化、长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很强。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追求独立,渴望自我实现;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早熟态势;探究心理强,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善于思考问题;崇尚实用主义,他们关心自己前途,偏重讲求实际。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祖国的过去和未来,增强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德育教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呢?
  一、 发挥校园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育人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中宣部、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学校应该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科教学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补充传统文化如重要典籍、唐诗宋词、中国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内容,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升旗活动、晨会、主题班(队)会活动时间,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以及“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事变”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参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组织观看优秀影视片,写观后感等活动,产生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动力。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美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环境具有审美、约束、学习、导向等诸多教育作用,让它与学校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利于控制情绪、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良好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 借助校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发挥本地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老人,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史料,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体验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小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志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三、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合力育人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的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和促使家长以其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主动密切联系家长,通过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建立各种联系制度,同时利用各社区教育活动点,配合学校的教育重点,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内化。学校和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要努力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汕头市潮阳区东安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中小学 培育 民族精神 德育工作 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