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借助影视手段增强课程实效,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它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感和荣誉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使他们在当代消费文化中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革命题材;价值体系;人文素养
  
  鲁迅曾说立国必先立人,西方学者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所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中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其中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人才和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培养的人才素质如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高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精神的健全,其主渠道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依托提出的新要求,既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
  
  一、以影视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打破了1950年代以来建构的革命价值体系和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传统,社会受众在欲望化、快餐化、读图化的时代更注重于享受,并逐步丧失了原有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而作为抵抗社会世俗化的最后一片净土的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独立、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纯采取传统说教的方式,实效性较低,难以为学生所认同;若能辅佐以生动活泼的多样化艺术教学手段(如电影、VCD、DVD等视频),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德育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因为作为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的影视契合了消费时代大学生读者的视听需求,有利于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所以,影视化教学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影视文化尤其是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革命题材影视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感和荣誉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服务。
  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早年出版的《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而今,在这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文化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上的刺激性带来心理上的挑战感,而画面和音响效果的配合,能使人内在的情感受到充分触及,逻辑理性得以按形象主体的展示重塑,视觉图像成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面貌,而认识图像、分析图像和批评图像被看做当代人最突出最具有发展力的能力之一。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整个“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而引人注目,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高水平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促进商业效益,而且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而作为视听图像之一的红色革命题材影视所提供的图像符号和视听语言,本身集娱乐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改造功能。
  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看电影超过16部的比例达到50.9%。通过看电影,“了解一些文化、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审美欣赏、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遗产,追求刚健昂扬、豪迈博大的人生境界,涵养当代大学生丰富健全的个体人格,高尚充沛的审美素养,甚至对于科学的创新、思维的变革、技术的发明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红色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分析
  
  著名导演冯小宁继《红河谷》《黄河绝恋》之后,又为我们奉献出他的“洋人眼中的中国”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战争与和平交响诗”的最后一个乐章——《紫日》。其故事发生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军坦克冲破大兴安岭日军防线,在一座中国东北集中营的刑场上解救出了唯一的幸存者:杨玉福。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父母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三个语言不通、敌对的青年相互充满戒备,有时甚至要杀死对方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全。一路上经历了敌视、缺粮、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福的善良所感染,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尽管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最后齐心协力,走出死亡陷阱,并在无意中得知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当他们怀着生活的希望奔向林外时,看到了一场恐怖的大屠杀。为了阻止狂人的屠戮,秋叶子跑出去告诉他们关于和平的消息,却被日军残醋杀害,悲愤的杨玉福和娜佳向日本法西斯射出了复仇的子弹。影片着重书写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影片通过二战最后时刻中国战场上中、俄、日三位青年之间发生的故事,揭露了挑起战争和仇恨的法西斯的罪恶,探索了反抗侵略战争的正义人性的伟大力量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层次思考,融艺术的画面与高亢的民族精神、崇高的人性及对和平的呼唤于一体。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群体,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术底蕴,能够理解电影中深邃的理论探索。《紫日》是一部反抗日本法西斯的爱国主义影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题材 革命 红色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