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与当代社会建设


  [摘要]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的帝王时代,甚至是大革命时期,我们都需要有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当然,现在也不例外,孝道对于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孝道;社会建设;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031-03
  
  可以准确地说,随着人类步人文明社会,道德也就出现了,如,仁、义、礼、智、信、孝、忠、贤、勇等等。而其中,孝又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因此,对于孝道的研究一直也是学术界的热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时,各种矛盾集中体现了出来,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变得更加重要。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对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基于此种考虑,我们认为必须对其加以新的认识。
  
  一、传统孝的含义及其局限性
  
  据考证,“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尔雅·释训》以为“善父母为孝”。金文“孝”字字形象征着一个小孩托着老人,作服侍状,表现出家庭的人伦关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指“孝”的原义(或狭义)即赡养父母,后来人们逐渐把其引申为对长辈的孝、对朋友的信、对上级(国家)“君”的忠,可以说“孝”无所不包,范围非常的宽泛。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总体而言,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的禽义或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事亲。“夫孝,始于事亲”,也就是说,孝首先就要求人们一定要孝敬父母、长辈,要尊敬他们。这种孝,不仅指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让他们生活有保障,还要在精神上孝敬父母,要关心、照顾他们,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在父母亲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并且每月收获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或者逢年过节的,都要祭祀祖先。这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人在年少时应该行的孝。
  第二,善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还要负责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由此可见,孝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技能,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要晓得爱父母、亲人,要尊敬长者,首先或者说最重要的是要爱自己。因为,他的身体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父母的。这也是孝道的开始。
  第三,事君。“中于事君”也就是说,更深一层次的孝或者说是人到中年的孝,在于努力为君主办事,并以忠实的为君主工作为荣。具体来说,作为官员要对上级忠诚、对君主忠诚,作为百姓要对各级父母官忠诚、要对君主忠诚,君主(上级)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即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作为一名妇女,更要对父亲、丈夫、儿子忠诚、尽义务,即要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
  第四,立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作为一个人,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或者说是最高阶段。
  孝,作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人的社会性表现之一,是人类文明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调节着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和内在秩序,使人类能够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也就是说,传统的孝道是教人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的,从而它也就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也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治国之良策。侯外庐曾经指出,“有孝有得”是西周的“道德纲领”。也就是说西周实行以“孝”为主的道德规范。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封康叔于殷地,以加强对殷族“顽民”的统治。周公在代成王给康叔的诰文中,就要求康叔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一套宗法道德作为统治的工具,并把他们提到“民彝”即民众行为大法的高度。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以孝为谥,蔚然成风,如孝惠、孝文、孝昭等等。对于孝道的重视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历代统治者对于孝道的经典著作、仅仅2000字的《孝经》的注释从无间断。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孝经讲义》,梁武帝、简文帝有《孝经义疏》,唐明皇有《孝经注》,清顺治帝有《孝经注》,雍正帝有《孝经集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建时期有所作为的皇帝是以半部《孝经》治天下。早在二十世纪初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提出重建传统道德。认为中国的传统道德要比外国民族的道德高尚的多。只有恢复国有的道德,才能恢复国有的民族地位。孙中山还特别强调孝道,认为只要把孝字讲透,国家自然可以强盛。同时孝道也受到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的推崇。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港台地区。当然,传统的孝也有其局限性,仅从其基本要求上我们就可看出,它束缚个人的思想行为,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发展,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统治者或是男权社会维护权力的精神武器。
  
  二、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
  
  正是由于孝道有以上一些局限性,所以,在“批林”、“批孔”、“破四旧”的过程中,孝道所代表的传统道德逐渐遭到质疑。到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一些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价值观念渐渐成为人们在文化思想领域所追捧的目标。与此相反,孝道却被人们所否定和遗弃。
  无疑,孝道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孝道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孝道的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关系的社会,梁漱溟曾说:中国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伦理本位,也即是关系本位。”’每一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也是通过这种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齐锡生把所有这些关系由强到弱分为三大类12种:第一类:1、父一子,2、兄一弟;第二类;3、师一生(包括确有师生关系或虽未教过他但把他当作学生看待)。4、恩人一被保护人,5、家族亲人,6、姻亲,7、结义兄弟(或秘密社团中的成员含有结拜兄弟关系);第三类:8、直接的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9、同乡或同县,10、同事,11、来自同一省,12、同学(同班同学要排

推荐访问:孝道 当代 社会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