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农村孝道


  [摘 要]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处于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以时代内容。然而在当代社会,孝道逐渐淡漠,特别在农村,由于孝道的缺失,中国大量农村老人面临生活心理苦境。农村孝道建设是关系九亿多农民社会和谐的大事,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农村更需要弘扬孝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农村是关键,所以在农村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关键词]和谐社会;传统孝道;农村;对策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57-0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植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必然有其可以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内容,但是农村当前孝道现状让我们感到坐立不安,传统孝道的传承创新任务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与其坐着说,不如立起来行,社会发展的现状,道德养成的紧迫性,要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农村孝道建设作出切实的努力,进而促进我们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
  
  一、培养农村孝道的社会氛围
  
  (一)大力倡导敬老爱老意识
  “孝”是家庭和谐的根本,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子。不管社会经济如何发展,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的品德和应尽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美德。观念的改变在于教育。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加强养老伦理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农民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挞。
  (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孝敬、平等、保障、和谐是农村新型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精神,这些内容和精神要变为人们的行为,就必须要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达到规范农民的孝行,才能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新的孝道精神。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电视、报纸、农村基层宣传中增加“孝顺父母光荣”的内容,以各种方式推动敬老光荣的社会氛围形成。通过社会舆论表扬那些尊老敬老、孝敬父母、为老年人分忧解难的好人好事;批评、谴责那些不能善待老年人乃至虐待、遗弃老年人的丑恶行为。总之,要通过社会舆论褒扬“尊老”的道德观念,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三)重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我们要特别重视精神赡养的宣传教育,人老了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使老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父母子女骨肉之情互相关心,体贴关爱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子女要做到奉养父母、善事父母,竭尽全力保障年迈父母的生活需要,并尽可能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使每个农村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出现嫌弃、虐待、遗弃老年人的现象。同时,要倡导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相统一的养老思想,让老人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精神上更能得到一种满足,心灵上得到安慰。
  (四)动员全社会都来帮助农村老年人
  政府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农村老人酌情给予供养补贴,建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通过慈善活动向贫困老人捐助,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农村老年人存在的困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进行农村孝道研究应该为党和政府重视,应该有抓计划生育那样的力度,抓好孝道教育形成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是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成本最低、又最可行的办法,这是无需政府直接投入、只要大力倡导就可以成为增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德政工程。
  
  二、加强学校孝道教育
  
  (一)弘扬传统经典理论中的孝思想
  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孝敬,自然会在他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学校可编制校本教材,中国传统古籍中孝文化珠砾并存,其中许多东西一旦被赋予新意,便可成为我们新的道德体系的思想资料,将孝文化潜移默化。还可收集一些浅显上口的歌谣,像“父母养活儿,恩情重于山。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这样浅显上口的歌谣,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具体影响。传统的启蒙教育中有相当多的孝教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意,导之以行,促人行孝。
  (二)结合时代特色的孝道内容教育
  新的家庭模式,新的代际互动关系及社会政治文化的要求,使传统孝道的内容也须适时地转变,实现自身的扬弃,注入新的合理、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形成孝道的新内涵,以适应社会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孝道的活力,否则拿一些过时的东西来充塞当今的教育,只能让孝道走入困境。要在整个农村社会中弘扬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新孝道绝非易事,孝道教育要基于现实,而不能以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来提倡孝行。
  (三)重视孝道的实践行动
  学校可以在学生中利用班会,黑板报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征文比赛和互联网等平台展开讨论,在日常作业中补充”家事“作业,在学生中树立关于’孝道“的先进典型,营造“尽孝为荣“的校园氛围。“孝”并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它更需要在人们的行为中得以表达,而且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得到真切的诠释。一个人若对“孝”具有了明确的理论认知,但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就不能说这个人遵循了孝道,具备了孝心。“孝”贵在践履、贵在养成,因此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
  (四)注重孝道教育的深入性
  孝敬,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家庭。对父母的“孝”还应该引伸为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一种奉献,化小爱为大爱。使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在学生中开展“一个都不能少”的资助贫困生活动和“你的不幸让我心痛”的助残行动,以及农村孝行问题的调查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社会心”明显增强。总之,学校有着充足的教育优势,只要对孝道教育加以重视,即可发挥出巨大的正面影响。
  
  三、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农民道德教育
  敬老养老的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乃是一个道德概念问题。1996年8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此前后,各地也出台过一些地方性老年法规。这些法律文件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有助于社会尊老、养老、敬老风尚的形成。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不高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仅仅依靠法律的震慑力量无法根本解决农民敬老意识淡漠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辅之以道德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对我们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我们更应开展孝的道德教育,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农村青年一代,方式应是以情动人而非说教。
  (二)自觉履行孝道
  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亦表现为强制和自觉两种方式。传统孝道有很强的强制性,是一种子女必须遵循的规范,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受外在条件制约的,是机械的、被动的。而现代社会,由于改革开放,农民个人的独立自主倾向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强制性的孝文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觉呢?
  1.时常反省。“反省”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民在赡养父母和对待老人的过程中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农民通过批评检讨约束自己,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反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

推荐访问:孝道 和谐社会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