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孝道教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孝道文化需要大力弘扬。胡锦涛主席指出,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给与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但现实社会中,在尊老爱老助老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当今社会之所以兴起国学热,之所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大家却呼唤寻找心灵的家园,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整个社会缺少了“孝”的传承。因此,在全社会加强孝道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当今时代需要孝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老年人口超过了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以上。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辛苦劳碌一生,做出贡献,而如今年老力衰了,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这是摆在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已制定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老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们对老年人还不那么重视,一些人仍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
  在河南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烧煤来孙烧气,老头老婆柴火棍儿;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婆得抬水。过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坛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就扔了”。尤其在农村一些地方,歧视老人,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时有发生。据调查,目前农村有45%的老人与儿女分居,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服,67%的吃不起药,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52%的儿女对年迈的父母“感情麻木”。即使老年人衣食无忧,但他们对亲情慰籍和天伦之乐的需求,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由此可见,单靠国家和社会养老远远不够。只有用孝道来教育感化下一代,使其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让老年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才是最为积极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少年儿童需要孝。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急需好好培养。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不得不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几代宠爱于一身,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惯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导引,重考试分数轻道德品行的社会意识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甚至性格畸形。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中国人。只有如此,孩子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成为道德高尚,能够成就大事的人。
  我们的党政干部需要孝。古往今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只有那些在家能孝敬父母的干部,他才能体会到天下父母乃至每个普通老百姓的衣食冷暖,他才会是个好干部。但现实情况表明,我们在考核干部时,多以“GDP考核、政绩考核”为主,而忽视了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行考核,有些干部道德沦丧、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甚至最后成为人民的罪人。因此党政干部要带头学习传统文化,从家庭入手,力行孝道,这是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的国家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要以法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家庭美德和个人美德中,第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才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当前以德治国就应该从家庭入手,从孝道开始,之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也必然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所以,一个人要做党和人民期望的合格接班人,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先要从做孝子开始。
  二、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
  “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2000多年前,孔子把这种亲情回报的美好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他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诤。孟子则在孔子论孝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孔孟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由此可见,孝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社会把孝捧到天上,提倡愚忠愚孝;“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都是对孝本意的歪曲。我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三、大力加强孝道教育
  当前,大力弘扬孝道教育,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孝道,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古代社会的《二十四孝》,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近百年来,由于我们对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弘扬孝道文化已成当务之急。新闻媒体、宣传舆论部门负有重要责任。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专版《弘扬孝道,共建和谐》;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引导国人去祭奠自己的祖宗先人;一些团体和部门选孝子、树典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评选孝亲敬老楷模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就说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孝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弘扬孝道文化,使人们逐渐走出由“文革”而造成的不敢谈“孝”的阴影,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宣传爱老敬老助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风尚。
  2.建立基地,组织讲座,加强孝文化专题教育。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由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民间参与的,旨在“宣传孝道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大型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教育宣传面广,影响力巨大。要让这种大型活动常年举办,发扬光大,各级政府就要建立孝文化传播基地,使其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弘扬的经济与人才基础。同时,要列入各级党校及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大张旗鼓地讲授孝道文化,让党员干部优先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使之身体力行,落实孝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行孝要从我做起,从修身开始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告诉我们,要成为治国理政的楷模,一定要从自己修身开始。修身就要从行孝做起,从我开始。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一要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住行无忧,要常回家看看;二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精神愉快,心中欢喜;三要养父母之志,为人子女要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让父母引以为荣,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安慰。行孝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尔.盖茨认为,人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我们不能让“亲不待”的遗憾在生活中重演。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就能发现父母的需求。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索求最少,只要我们抽出些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慈子孝的温暖。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感恩父母,力行孝道,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孝道 中华 传统文化 教育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