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为什么这么火


  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近几年,随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许多人通过当面、语音、视频、在线留言等方式纷纷向心理咨询机构、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或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咨询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少高校也陆续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如果想接受心理治疗,医院精神科甚至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
  《纽约时报》日前撰文指出,近年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线上心理咨询或线下面对面的服务越来越受欢迎。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撰文称,中国心理健康醫疗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亿到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位居前三位。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壹心理咨询运营负责人李可指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从百度热词搜索指数看,2011年平均为1678,到2016年增长到5613,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由前一年的2500上升到4230。
  依据《中美移动互联网心理健康市场研究报告》中所指出中美比较数据来看,2014年美国心理健康市场的规模为1790亿美元,人均花费560美元,中国心理健康市场的规模为140亿美元,人均花费11美元,仅是美国的1/50。
  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满打满算仅有2万余人,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2-3亿服务对象,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还是市场发展角度,心理咨询师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职业。
  由于专业人才短缺,心理咨询资格考试及相关培训也变得火热起来。据统计,全国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不足2000家,精神科医师只有2万余人。而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从2003年起每年增长50%。即便如此,中国心理咨询师尚有百万的缺口。
  心理咨询曾经很“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不太受欢迎的冷门行业。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起步较晚,虽可追溯到1985年,但直至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推行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心理咨询师才成为一种职业。
  而发达国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询体系十分完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心理治疗还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甚至总统的心理问题也无法隐蔽。从1972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在白宫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
  正是由于对心理咨询的长期忽视,才使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而忽视的背后,既有文化传统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说:“中国的心理咨询在很长时期内不受重视,这与国民性格、文化传统、价格-医疗体制和心理咨询需求供给矛盾等有关。”
  一方面,东方人性格比较含蓄内敛,不习惯将自己的情感和烦恼直接表达出来。特别是受中国独有的“耻感文化”影响,多数人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羞耻事情,公开这些信息会伤及自尊,而且在一个缺乏信任感的社会里,泄漏自己的心理隐私往往有安全上的顾虑。
  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医疗制度和收费问题。有些人对于心理咨询能治病不相信,觉得是骗人的,而且收费“太贵了”,许多精神疾病的药物都不包含在医保的报销名单之下,通过医疗保险报销心理咨询的费用更加不可能。
  一位精神科心理医生表示,过去很少有医院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即使开了科室,心理咨询师也很少超过10个,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这有体制原因,心理咨询尚未纳入医学体系,缺少晋升、发展空间。
  年轻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据壹心理提供的报告显示,心理咨询热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主要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需求尤为强烈。在咨询问题中,恋爱咨询占比达20.7%,心理健康占19.4%,婚姻家庭占比19.1%。
  从年龄分布看,20-29岁是心理咨询最核心人群,其次是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占比达85.3%。小于19岁的用户主要关注焦虑、抑郁、恐惧等。
  医院的就诊人群也以中青年为主。“这与承担压力的年龄分布有关。大多是自己或家人、身边同事朋友发现患者情感或精神行为有异常,才来就医,很少有人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一位精神心理专家说。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杀或虐待同学事件经常见诸媒体报道中。中国曾经是一个很重视婚姻和家庭伦理的国家,但现在不少人的婚姻状况很糟糕,许多孩子过早地成了“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即使正常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也普遍缺失。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心理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国孩子从小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精神压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在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后,对中国“90后”及“00后”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忧虑。她说,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找陈默教授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和小说。他们想考大学,还要考好的,但他们焦虑不堪,他们怕考不上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觉得对不起家里人。
  陈默教授指出,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地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推荐访问: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