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及教学干预对策初探


  【摘 要】 网络成瘾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预防和矫正网络成瘾,学校的教育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课程要增加媒介教育,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网络成瘾预防和干预体系。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学校教育 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369-03
  1 引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人们沉浸于数字化网络世界时,还面临着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就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瘾的心理障碍。近年来,网络成瘾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可塑性强、自律性差的青少年极有吸引力,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由于沉溺于网络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走向犯罪的青少年,“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如果现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不能对青少年加以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这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代的冒险,也是教育的冒险,又是整个社会的冒险。
  2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截至2004年l2月,我国上网用户已达9400万,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一半;截至2005年12月,上网用户总数达1.11亿,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51.7%。截止到2006年6月,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15.4%,其中高中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截止到2006年l2月,网民总数为1.37亿,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52.4% ,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初中学生的互联网渗透率达1/6,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我国平均9.4%的水平。可见网络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侵入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之中。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上海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市上网用户中,24岁以下用户比例高达56.5% 。2005年7月,全国近1亿网民出现年轻化态势,平均年龄27岁,其中上海网民平均年龄最低,为25.8岁。另外,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联合上海德瑞姆心理教育机构和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2005年6月在全市l8个区共35所学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上海青少年(年龄11~17岁)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14.2%。张维蔚等人对深圳市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 ,男生(12.7%)高于女生(6.7%)[1]。2006年,民盟北京市委在提交的《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中指出,北京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达13万多,比例为14.8% 青少年上网成瘾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之间,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青少年上网人数多、发展快、网络成瘾发生率高的现状,要求教育部门有配套的网络教育与管理措施。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业阵地,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战场,教育和管理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国内外网络成瘾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网络成瘾是一种随计算机和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心理疾病,国外对网络成瘾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网络成瘾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纵观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3.1 网络成瘾的界定及鉴别
  “网络成瘾”最早由精神病医师Goldberg于1994年提出[2]。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的学术研究价值。网络成瘾又称“病态因特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met Use;PIU)、因特网依赖(Intemet Dependency)等术语。网络研究专家Young以病理性赌博为模型,把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Kan—dell则将其定义为“一种对因特网的心理依赖,而不考虑使用者一登录到因特网上以后做什么”。台湾学者李倩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标准,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Young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IAD分为五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网络关系成瘾(过于迷恋在线人际关系);网络强迫行为(过于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信息搜集成瘾(冲动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计算机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关于网络成瘾的测评标准,尽管美国心理学年会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目前在研究界还未出现“网络成瘾”的测评标准。Young曾经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提出一组用于诊断IAD的8项标准,在研究领域被广泛承认和使用。另外,其他鉴别网络成瘾的问卷很多,如Brenner的网络成瘾问卷,Armstyong等人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Morahan等人编制了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卷。我国学者崔丽娟等也编制出网络成瘾量表,共12个项目,界定分数为7分。陈淑惠综合各种成瘾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个案的观察,编制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共26个项目。尽管这些问卷项目数量多少不同,多数围绕着用户内在心理体验、外在行为问题展开,许多量表信度与效度指标还不明确。总之,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仍处在积极的探索阶段。
  3.2 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成瘾展开了研究,试图揭示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四类:网络本身的某些特性具有成瘾性;个体的某些特征造成网络成瘾;适应不良的认知与行为导致网络成瘾;失补偿假说。

推荐访问:成瘾 初探 干预 青少年网络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