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阴文化和性权的视域看“婚前守贞教育”


  摘 要:对于“贞操”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和看法,“贞操”并非人类本质所赋予的基本属性,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随着文明的发展、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人的自我解放的需求与人生价值观念的演变,在当今社会,“贞操”已不再成为能够影响或操控人们性行为的有效而普遍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贞操;女阴文化;性权
  
  从性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甚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贞操观念作为一个与性伦理、性道德相关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贯穿于性学史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文化烙印,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突出和具体的反映,并衍生出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但事实上人们对于“贞操”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和看法,有的民族甚至根本就没有“贞操”一说,不知“贞操”为何物。这强有力地说明,“贞操”并非人类本质所赋予的基本属性,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而且随着文明的发展、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人的自我解放的需求与人生价值观念的演变,在当今社会,“贞操”已不再成为能够影响或操控人们性行为的有效而普遍的因素之一,甚至变得与道德无关。
  然而,“贞操”这种与人性自由发展相违背,与性权相抵触,被历史潮流所淘汰的传统性观念居然又在中国大陆“卷土重来”。2008年4月11-13日,在浙江大学开设了为期3天的“婚前守贞”培训课程,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不管这件事的出发点、性质和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我感到无比的诧异和深深的悲哀,因为我认为,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婚前守贞”本身就是一个近乎荒谬的概念,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手段和措施去灌输“守贞”观念或强行要求一个人“守贞”(婚前或婚后),更是一件十分荒唐之事,因为这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自由意志,侵犯了人的性权利。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基督教基金会组织“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又“奇迹”般地在中国云南推出了一个教材《今生无悔》,其教育理念和内容将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中学(含中职学校)和大学的“三生教育”必修课程中。而且被11个省市采纳和准备推行。
  据《成都商报》2010年8月31日报道,在《今生无悔》教材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学会性自律,避免伤害。
  事实上,“贞操”与“守贞”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概念,其定位的界限是十分宽泛而模糊的,这一方面涉及到对女性性欲和性权的控制,涉及到女阴的生理功能和作用与女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涉及到男女两性关系——如婚姻与家庭、对性行为的控制与性本能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显然不是能够通过“守贞”或“守贞教育”可以解决的。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婚前守贞教育”之后,接下来是否还要进行“婚后守贞教育”(因为按照传统的“守贞”观,妻子的婚外情、婚外性行为就是对丈夫彻底的“不贞”)?所谓“守贞”是否只针对于女人?男人是否也要“守贞”?我们更要问:这种“婚前守贞教育”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与以人为本的性别教育、生殖与性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预防教育、“小姐”同伴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比,它到底给青少年带来了什么?给人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带来了什么?给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带来了什么?
  “守贞”这种陈旧腐朽的封建道德观居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冠冕堂皇”地登场,恐怕除了出于对无法预测的性道德混乱的担忧和恐慌以及对艾滋病的恐惧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对青少年的性控制与性规范——之外,其中还隐藏了传统文化中男权劣根性——男人对女人(包括其女阴)的独占欲望及男人的病态心理——处女情结,隐藏着男权话语的潜语法规则。
  不言而喻,所谓“婚前守贞”中要“守”的“贞”即“贞操”,它是一种要求女子婚前保持童贞,婚后从一而终的道德观。也就是说,女子最多只能为一个男人性占有,这是传统社会尤其是男子对女子的“性专利”的肯定。而且,贞操有着双重的标准:女性的纯洁和男性性经验的缺乏。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在结婚之前应该保持贞操(没发生过性交行为,处女膜应是完整无缺的),而男人却不受这种观念的禁锢。如果女性过早地去尝试获得性经验,那她往往会被视为坏女人;与此相对立,如果男性找不到女孩子,他便会被视为无能。因此,失去贞操,这成为许多女性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
  纵观女阴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扭曲人性的贞操观的出现与女阴文化密切相连,可以说,女阴是“贞操”的终极所指,“贞操”则是女阴的道德表征。而且,“贞操”自始至终是围绕女阴而展开的。《周易》中的八卦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种乾坤阴阳的观念体现在男女两性上,则为:“乾,天也,故称为父;坤,地也,故称为母。”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由此看来,男根是主动的,为凸型;女阴是被动的,为凹型。因此,女子只能柔顺,服从丈夫——“夫唱妇随”,不能违逆,毫无独立人格可言。而“男尊女卑”更是天经地义之事。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对女阴的演绎看出古代“贞操”观念的萌芽。
  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某些相当特别的革命性变化,往往发生在性器官上。这种情况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在人类的早期,作为文化建构的女阴备受人们珍视和顶礼膜拜,作为女阴的所有者——女人曾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受社会普遍重视的地位和权力,但随着文明的演进,女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丧失了原有的一切权力而变成男性的附庸,随之女阴也被贬值,视为肮脏、下贱之物,由此女阴也被二分化:即“贞洁的女阴”与“淫荡的女阴”,女人也被分为“圣女”与“妓女”。随着女阴文化的演变,贞操观念应运而生。
  当古代世界那些文明民族形成一夫一妻家庭制度的时候,贞操观念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这些民族之中了。圣经时代,古希伯莱人的贞操观念表现尤为强烈。基督教徒把夫妻同体的观念严格化,如果作为妻子的女阴被丈夫以外的男人所玷污,将被视为不洁之人,而被丈夫所遗弃。再次,古希伯莱人反对非婚性行为,形成性禁欲主义。在我国春秋时期,已具雏型的贞节观桎梏了女性心中的爱,毁灭了她们的幸福。当时的女子不能随便地同男子接触,要远离男性,甚至有了这样的规定:“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此外,婚后妇女的贞操也开始受到重视。季康子的妹妹嫁给了齐悼公,齐悼公即位后派人来接她至齐。当季康子得知妹妹已与叔父(季鲂侯)私通,不敢把妹妹送到齐国。[1]婚后的女子与别人私通已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背弃丈夫,会受到惩罚,因此季康子不敢送妹妹归嫁。可见,对贞操的文化规范除了使生育服从伦理的要求外,主要是为了保证性纯洁,因而对于男女两性来说,都是作为一种检束的力量。
  所以说,“贞操”并非是自然意识,而是一种历史观念,它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产生的文化现象。而在现代文明的舞台上,这种违反人性、抑制性欲正常而自然发展的“贞操”观早就应该被先进的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女阴文化理念、符合社会转型与和谐发展的婚恋观等角色所取代。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婚前守贞”观在当今社会的残存,不知使多少女性鬼使神差地走向修补处女膜的手术台,让那些修补处女膜的庸医大行其道,让那些生产昂贵“贞操锁”(如镶嵌钻石的纯金制品)的投机商人大发横财。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视而不见、一笑了之?

推荐访问:视域 婚前 文化 女阴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