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民,:,“我们日夜在聆听”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mszk/mszk201220/mszk20122024-1-l.jpg
  孤儿收养、婚姻登记、军转安置、流浪救助、拥军拥属、殡仪服务、社区便民、社会团体、福利彩票……都属于同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来管理,这就是民政局。首都的民政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民政工作的“晴雨表”。吴世民,作为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肩负着北京市2000万实际常住人口的民政事宜。一直守护在直接反映民生“晴雨表”的最前线。
  
  “聆听”宝典记在心里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政。”吴世民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直言,民政工作需要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环节。
  2003年,《北京晚报》民生版面出现了新报头——“我们日夜在聆听”。8年来,一篇篇关于北京民生的话题在这行俊秀的行书下展现。这行行书的作者就是时任北京市信访办主任吴世民所书,对于他来说,“聆听”并不是纸上“书法”,而是身体力行的“宝典”,真正记在心里。
  听民生观民情,是信访的主要任务。“北京市内无小事,它是整个中国的晴雨表。我当信访办主任时印象最深的是一天能收到3000封来信,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些问题都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要求和期待。还要关注通过媒体的渠道广开言路,比如报纸、电视、电台等。”
  2003年的“非典”对北京影响很大,其中出租行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那段时间打车出门的人很少,但是每月3000多元的份钱怎么办?
  这个问题被抛给了吴世民。“北京有6万个出租车司机,他们联系着6万个家庭,这就是几十万人的民生问题。我把问题直接反映给了北京市有关领导,经过多方协调,最终使得份钱减半。”
  如果说信访办的工作是体现和反映民生问题,那么民政局的工作则是解决和落实民生问题。“关注了几年的民生信息,你就去解决民生吧。”吴世民回忆起在民政局履新时,一位北京市领导拍着他的肩膀曾说过的话。
  就这样,2008年,吴世民带着一颗“解决”问题的工作决心,投入到民政局长这个工作角色中去。
  
  “大民政”落脚“大民生”
  2010年3月,吴世民在《前线》发表的《加强民政法制建设 巩固“大民政”实践成果》一文中提出,巩固“大民政”要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大民政”要“大”的起来,其实践过程就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在现有法律制度下严格依法行政。这一倡导标志着“大民政”进入了全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阶段。
  “这是民政局现在推行的大民政概念。”这也是吴世民3年来在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体会。
  所谓“大民政”,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探索建立与民生和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均等化、全方位保障,是大民政事业的统筹发展,民生问题的整体解决。
  在吴世民看来,推行大民政,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做法,要在民政理念上解放思想。“做民政工作要从传统中走出来,比如过节送点油或面等,转身就会有人骂你,说你在作秀。”要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不能仅依靠雪中送的那一点“炭”,还要帮助群众解决最困扰他们的困难。
  大民政就是要实现大发展,社会大稳定,最终落脚点是“大民心”。吴世民举例说,北京市每年应征入伍的战士,有的来自城区有的来自农村。在2008年之前,城市兵补助10000元,农村兵补助却是4300元。来自北京的兵源有可能分到同一个连队,却出现不同的补助,从大处说影响国防建设,从小处说影响农村士兵的情绪。
  为此,吴世民领导北京市民政局统筹安排,消除北京市士兵补助城乡差异,2009年统一发放1万元。不止如此,补助还随着物价的上浮而变化,2010年发放1万5千元,2011年则变成了1万8千元。用吴世民的话来说,“这样能让他们(士兵)安心地保家卫国。”
  吴世民在民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努力的践行着这样的公平标准。
  在他办公桌上有这样一份来自基层的材料,“我的孩子患血液病走一年了,我们借了几十万的债,现在孩子还在火葬场存着,我每月800元钱,我爱人每月也是800元,还有糖尿病。我们无力找墓地埋藏,我想申请一点钱,把儿子埋藏了,不知道向哪个部门申请好?”
  面对这样的问题,吴世民表示,“在职人员过去丧葬费补贴待遇是800元,现在已经调整到5000元。农民丧葬费补贴待遇是3000元,这明显和北京市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精神相违背,经过争取,对于具有北京市户口的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也将和城镇职工一样,同样享受到每人5000元标准的丧葬费补贴待遇,其配偶或子女可以凭借火化证明,派出所注销户口证明,死亡证明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打造“六型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吴世民的带领下,北京市民政局提出了建设北京“六型社区”。即建设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新型社区。
  吴世民透露,“六型社区”如果完全达标,到2015年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看病就医、入托上学、劳动就业、生活救助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北京社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才能真正让枯燥的文件转化成对百姓的实惠呢?
  “比如说,服务性的社区,我们推出了‘96156社区服务平台’”。吴世民向《民生周刊》介绍,96156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开通至今,基本建立了市、区、街、局四级联网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开展家政服务、综合修理、配送服务、租赁服务、中介服务等6大类200多项服务,基本涵盖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吴世民信心满满,“加强‘96156社区服务平台’的管理,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百姓不满意就‘摘牌’。打造96156社区服务平台,“十二五”期末实现热线接听量比“十一五”翻一番,96156热线10秒钟接通,实现‘拨通一个号码,享受贴心服务’,服务项目达到300项,社区服务商队伍达到5000家。”
  “服务居民、造福群众始终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吴世民表示。
  “百姓是否幸福,不能只看他们住多高的楼,也不要看飞机场建得多大。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身边的生存环境如何,衣食是不是实惠便宜。要充分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帮助百姓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才是民生,也是我们民政局始终关心和关注的。”
  在吴世民的眼中,民生工作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不能有一丝懈怠和马虎。

推荐访问:日夜 聆听 吴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