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新课题: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关键词:民族文化价值观;西南民族;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7)03-0064-04
  
  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从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团结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其中,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藏、彝、纳西、哈尼、拉祜、基诺、白、景颇、土家、壮、布依、傣、侗、苗等30多个少数民族,约5000万人,占到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且西南陆地边境和一半沿海边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很大程度上,西南地区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历经巨大的文化变迁,文化价值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在西南诸民族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西南地区是民族文化价值传承课题研究的一块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但比之经济和政治,传统的价值观在变革时具有某种“滞后性”,导致变革时期的“文化冲突”。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很有必要探明西南各民族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心理结构、传承方式、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一、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的意义
  
  文化变迁下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是一个既有突出的历史厚重感,又有强烈的现实使命感的课题。其研究意义表现在:
  
  (一)有助于充实和发展民族心理学理论
  社会文化变迁的现代化理论者都承认,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在决定社会类型(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西南地区良性的民族文化生态的构建,这将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实在而新颖的内容,并为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和边陲稳定
  在我国全面奔向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所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更多。特别是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民族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不断接触、互相影响,正处在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之中。研究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价值特点,有利于西南各民族间更有效地交流与沟通,促进西南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心理冲突,消除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和民族心理隔阂,从而促进西南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边陲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为党和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咨询,并且为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教育等部门的民族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二、从一般价值观到民族文化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价值观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与个体期望相关的选择性的动机激发作用。目前,西方心理学界在解释价值观的作用机制时主要形成了三类理论:其一,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一直是动机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于归因理论包含了对能力的信念和对成功的预期,并且包含了对成绩的价值评价,也视为价值观的理论。其二,现代期望一价值理论。现代期望一价值理论是在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理论将成就表现、坚持和选择很直接的与个人的期望相连的信念和任务一价值信念联系起来。其三,自我价值理论。作为价值观理论的自我价值理论强调心理健康是期望、价值与成就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在科文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中,将自我价值的动机定义为建立和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象或自我价值感的倾向。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价值观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我国,价值观研究长期以来被看做哲学、伦理学、品德学的范畴,这些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价值观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心理学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在社会转型、文化差异、传统性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热点,相关著述颇丰。这其中,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历经6年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后完成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被认为是国内首次全方位、实证性、系统化探讨青年价值观问题的专著。与此同时,也已见到少量有关少数民族的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如李锐、林琼芳、陈国典等的研究。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自身民族性与人类共同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着手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研究时,要警惕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文化的霸权主义。对弱势民族进行文化侵略或价值歧视会破坏文化生态系统,并可能因为刺伤他们的民族情感而招致一些极端的反应。另一种是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往往把本民族的价值观绝对化,盲目排外,这不仅不合乎世界潮流,而且还会损害本民族的发展。1980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目前已为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广泛接受。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元一体”,它是由汉族和各少数共同创造的。尽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却能做到长时间的和睦共处,协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的策略,既顾全整体利益,又保持自身特色,“异中有同,求同存异”。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要求彼此能够求同存异,学会协调与宽容,学会理解与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应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的,不能仅看到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更应当看到彼此的交流与借鉴。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观念系统,并与认知、情绪、动机、自我等心理成分关系密切。参照我们多年来对青年价值观问题进行研究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下列方面的价值

推荐访问:传承 变迁 价值观 新课题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