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涵:五星红旗诞生的见证者


  初到北平
  
  1949年4月下旬,古都北平迎来了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
  4月底的一天,彭光涵、吴昭夫妇带着两岁的儿子随同大家一起急匆匆地走出北平前门火车站,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和道路两旁“庆祝北平和平解放”、“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等大幅标语,都令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振奋。
  他们这批南下干部一行约60人,最初被安置在西单二龙路附近原国民党空军医院住下。后来,由于北平刚刚解放不久,出于安全考虑,接待部门决定让他们全部搬进中南海,彭光涵一家被安置在中南海西岸的一排平房。
  住在这里的干部、家属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清理垃圾,打扫庭院,尽管人人累得汗流浃背、灰头土脸,但劳动情绪仍然十分高涨,大家都以能直接为党中央机关服务出点力感到自豪和荣幸。
  
  参与筹备新政协的侨务工作
  
  一天傍晚,彭光涵在中央统战部大院见到一位很面熟的人,突然想起他是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的连贯同志,他急忙向前:“连贯同志,还记得我吗?”连贯停下了步,高兴地说:“记得,你是彭海涵,我们在香港见过面,是吧?”彭光涵连忙说:“我现在不叫彭海涵了,叫彭光涵,是我去延安路过重庆时周恩来副主席替我改的。”连贯高兴地说:“好啊,周副主席亲自为你改名,真荣幸!”彭光涵扼要地讲了自己的经历。连贯听得很关注,不时插问,还问到彭光涵的妻子和海外亲人的情况。
  最后,连贯说:“现在海外工作干部很缺,你到我们统战部来工作吧,做专职的侨务工作研究员。当前的工作就是为新政协筹备会做准备,研究邀请哪些侨领参加新政协会议。怎么样?”“我服从组织安排。”彭光涵爽快地表示了态度。
  3天后,彭光涵接到通知被调入中央统战部二室,任侨务工作专职研究员。为了尽快熟悉当前国外华侨情况,他跑到图书馆查阅国外华侨报纸,到机要室阅读党内电报和华侨发来的电函,整理研究各地侨领对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态度。同时,他还听取刚从国外回来的同志介绍各国的华侨现状以及对国共两党、解放战争的态度。
  过了一段时间,连贯又带彭光涵请示周恩来副主席关于出席第一届政协大会的华侨民主人士代表名单。周副主席指示:“海外华侨代表是新政协筹备会议代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各地的著名侨领,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陈先生熟悉华侨的情况,阅历丰富,你们要多听听他的意见。”周恩来对侨领的尊重给彭光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月4日,陈嘉庚、庄明理、王雨亭等华侨民主人士抵达北平。中共代表林伯渠、李维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北平市长叶剑英、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懦等均到车站迎接。6月10日,时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在北京饭店开欢迎会,陈在会上介绍了东南亚地区的形势,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作为统战部的工作人员,彭光涵参加了此次欢迎集会,他对党中央如此重视华侨工作十分感动。
  
  参与拟定国旗方案的服务工作
  
  1949年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124人。新政协筹备会的任务是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以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6个小组,分别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第一小组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各单位的代表名单;第二小组起草新政协会议组织条例;第三小组起草共同纲领;第四小组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案;第五小组起草大会宣言;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歌、国徽、纪年、国都等方案。
  会议还公布了各组组长、组员和秘书的名单。第六小组组长是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马叙伦,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市长叶剑英,作家沈雁冰(茅盾)。彭光涵说:“当他知道自己被委任为第六小组秘书时,心情非常激动。能够参与拟定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國徽的服务工作,自己感到十分荣幸!”
  根据工作安排,彭光涵拿着政协筹备会的介绍信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当这些单位知道彭光涵是为拟定国旗、国徽找参考资料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热情地接待他,主动帮助找资料。
  7月4目下午,第六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会议,经讨论后作出两项决定:
  (一)以新政协筹委会的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征集对国旗、国徽、国歌的意见和方案;
  (二)设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及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第六小组成员分别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报名参加两委员会之一,并决定聘请一些专家担任顾问。
  7月15日,《人民日报》等七家报纸刊登政协筹备会关于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的启事。国内解放区各报纸、香港及海外部分华文报纸随即转载这个启事。
  征集启事登出后,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热情应征,彭光涵和筹委会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拆封初阅、登记、统计各地群众寄来的信函和国旗、国徽图案稿。
  每天上午,彭光涵骑自行车把在中南海办公室初步分理过的来稿送到北京饭店审阅室。从来稿可以看出,投稿人的文化水平高低是有很大差异的,但稿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纸面整洁,书写工整,说明详细,在字里行间,在一幅幅图案中都显露出人民群众的爱国激情,这种激情经常使选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在一次会上,著名画家徐悲鸿谈到自己的工作感受时说:“当我在看这些国旗图稿时,最使我感动的是作者都非常认真严肃,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罗叔章接着说:“是啊,我与你有同感,来稿人非常认真,应当表扬啊!”
  在投稿人爱国精神鼓舞下,小组成员深感责任重大,深恐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工作非常积极认真,除了三四位小组成员因身在外地、或有病在身不能参加平日选稿工作之外,大多数人天天到位。当时正是八月酷暑,按条件讲北京饭店环境很不错了,但降温仍然是用电风扇,可电扇一开,满桌满地的稿件就凌空飞起,这样大家只好摇着纸扇,汗流浃背地苦干了。
  第六小组从7月4日成立起,经过两个月紧张认真的征集和审阅工作,在9月14日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就国都、纪元、国徽、国歌和国旗的设计问题有了初步意见:
  第一、关于国都。一致意见建都北平,改名北京。
  第二、关于纪年。开始有些争议,后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建议采用公元纪年,因为这是国际通用的,统一方便,而且各解放区早就用了。
  第三、关于国徽。应征图案虽然不少,但可供选择者很少。建议另行研究制定。
  第四、关于国歌、词谱。应征者较多,小组选出了部分歌词、歌谱印发给大家,还组织乐队试奏一些曲子,但大家都觉得不理想。
  为此,马叙伦、沈雁冰和彭光涵一起向周恩来当面汇报,提议从现在流行的革命歌曲中挑选一首代国歌。马叙伦说:“第六小组已经对《义勇军进行曲》、《延安颂》、《延

推荐访问:见证者 诞生 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