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东盟来华留学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610/szxr201610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xr/szxr201610/szxr20161013-2-l.jpg
  中国-东盟合作的需求与可能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第一次正式对话以来,中国-东盟合作在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经历“黄金十年”后,继续积极打造“钻石十年”,文化交流、教育、旅游等社会文化领域交往更加深入。但是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战略缺信始终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要障碍。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到来能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迎来新机遇、开拓新空间。巩固民意基础、深化互信是其中关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加强人文交流、学术交流、青年往来等联通民心,构建合作的社会基础。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通过人文交流传承友好合作的薪火,巩固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 。
  跨国高等教育对发展国际关系有着特殊作用。当前外交模式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向以多重行动主体为基础。高等教育被视为一个国家打造“软实力”最理想的工具,它可以利用思想和文化的优势来影响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其倾向。有必要发掘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外交价值,帮助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海外形象。规模庞大的东盟来华留学生为这一理论设想提供了实践基础。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据统计,2011年-2014年,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稳居来华留学十大生源地,新加坡、马来西亚也几度进入前15名。
  来华留学生的经历、感受与角色
  以泰国为例。泰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中泰两国一直以来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发展,目前多领域文化交流已成为中泰关系的一个亮点。最近10年泰国来华留学人数增速平稳,从2005年的3594人到2014年的21296人,增加近6倍。
  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简称留中总会)是泰国留学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大学校友自愿组合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成立于2002年11月。2003年起,留中总会每年出版校友文集,至今已有11册。文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生活、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泰国记忆、家庭故事五类。每一册的内容按时间编排,分为上世纪40、50、60、70、80、90年代和新世纪7个时间段。泰国华文作家曾心评价校友们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到中国留学的一条不平凡而坎坷的道路;把它们编织起来,可形成一部泰国学生留学中国史雏形”。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展现了不同年代泰国来华留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和群体特征。
  华人及华人家庭子女是留学中国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上世纪40至70年代泰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他们的祖籍多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与中国在文化和情感上有着深刻的联系。2013年收录的文章《两会和中国梦》作者回忆了老一辈华侨的艰苦历程,表达了对建设中国梦的美好希望。毕业后,不论他们在中国还是泰国安家,都倾向于支持家人到中国接受教育、寻求商机。中国与东南亚的人口流动古已有之,目前华人是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余诸国也分布有不少华人。但随着老一代侨民融入当地社会,有必要重新审视华裔与中国的文化和情感联系是否一如既往。接受海外华侨来华留学可以巩固、重新塑造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培养、教育他们成为中国在当地的“润滑剂”“缓冲剂”“催化剂”。
  汉语教育有助于泰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很多校友文集的作者提到了自己童年时曾在华文学校、华文小组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华文,也有一些泰国本土学生童年时因为中国古典名著、诗书等与中国文化结缘。语言是心理距离的构成维度之一,中文可以拉近中泰民间交往的距离。汉语教育在泰国几经风雨跌宕,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如今又掀热潮。当前泰国的中文教学虽然得到了重视和推广,但依旧存在师资水平不高、多为中方支援的教师和志愿者却缺乏本土中文教师的问题。要巩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的语言基础,需要重视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和学习东南亚小语种两手抓。
  对多数校友文集的作者来说,中国同学、师长和课外阅读、参观、游览往往是他们在留学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体验,塑造着他们对中国的情感。《怀念祖国 感恩母校》等文章代表了老一辈泰国留中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芙蓉湖边的留学时光》《感谢北语》等文章表现了留学中国大学的经历对新世纪泰国学生的深刻影响。留学中国确实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国的感情联系,至少帮助他们发展了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的知识能力。《我眼里的中国人》的作者文雅丽(Aree Promrod)在中国留学7年,她表示:“我吃中国饭,说中国话,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切都伴随着我的成长愈发进步,而与周围中国人的接触,令我的留学生活更是丰富多彩。”
  以留学生为节点发展了连接中泰两国的社会网络。早年的泰国留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单位工作,现在每年也有一部分留学生选择留在中国工作;有校友文集的作者提到在华期间与中国人发展了恋爱关系;有作者回国后鼓励泰国亲友到中国发展或帮助华裔亲友到泰国生活;更有许多留学生在毕业后与在异国的师长、同学保持着联系。厦门大学校友丁蔡悦诗携儿女两家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并在日记中写道:“为了让他们两代对厦大也有深刻印象,所以4月7日整天都花在导游校园和厦门鼓浪屿。而我的思想教育似已初步收效。原来小婿汪建中在香港的制衣公司……这次参观厦大,对厦大的环境人文颇为欣赏,决定每年也向厦大招聘。”
  校友资源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东盟国家的校友有潜力为中国的母校招收东盟学生,研究东盟国家,拓展与东盟跨国企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传播中国知识、展示中国形象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推荐访问:东盟 来华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