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刍议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混合型、多样化的新模式,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从目前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取向来看,这样的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营形态在中国农村将长期存在,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将不断相互碰撞和重新组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将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战略中处于一种关键性的位置,而土地制度的变革必然受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需要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而各种要素的碰撞和重新组合又和农村上层建筑的权力结构交织在一起,也必然影响到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变革方向。在这种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和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始终是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农业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4-0001-08
  收稿日期:2010-06-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论断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政策体系的基点。而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大战略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车之两轮,一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一、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世界各国所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与各自国家的历史背景、具体国情和社会形态密切相关。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到要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的问题。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在农业上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架构。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不同的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业发展模式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1975,原版,1895)曾经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历程。英国大地主阶级通过“圈地运动”,大规模剥夺独立小农的土地,建立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大租佃农场,形成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农业。19世纪以后的德国,由封建地主经济逐渐过渡到资产阶级一地主经济,形成了保留封建残余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而同时期的美国,在没有封建束缚的条件下,在农村普遍建立农民个体经济的土地所有制,然后通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产生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美国式道路”。
  西方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虽然不同,但都是先通过对小农的剥夺,在农业中形成和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中,它是以农业劳动者的土地被剥夺,以及农业劳动者从属于一个为利润而经营农业的资本家为前提(马克思,1975;原版,189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功绩是: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权弄成荒谬的东西(马克思,1975;原版,1894)。
  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国通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责任制,使广大农民群众较为平均地享有了农村集体耕地的承包经营权,这就为在中国农村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改革开放以后,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而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早在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对农民要“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引用了这段话,并强调“这是我们花了很大代价才认识的真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等,1998)。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势必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要在农业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加以重视: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完善农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究竟是谁
  根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报告,全国农村住户合计21382.8万户,87377.2万人;其中纯农业户12671.9万户,占59.26%;农业兼业户3901.2万户,占18.24%;非农兼业户2735.8万户,占12.8%;非农业户2073.9万户,占9.70%。即在1996年,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近80%。14年后的今天,农户的构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一些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呈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洞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趋势,农村的现状是“干农业的不是人才”。但同时,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农业却实现连续7年增收,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4306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53082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呈现稳步增加趋势,由2003年的149115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63455万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稳步上升,由2003年的289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30公斤,2009年略有下降,也达到325公斤/亩;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也由2003年的333.3公斤/人增加到2008年的398.0公斤/人,2009年为397.7公斤/人(张晓山,2010)。
  如果说中国农村的农业兼业化、农村空洞化、农

推荐访问:刍议 经济社会 中国 城乡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