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摘要: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在美苏冷战与中国外交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特殊背景下爆发的,在危机中,美国继续采取分离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策,而中国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全面的决策,挫败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美的对抗关系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而第二次台海危机也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关系;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9.00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9-007-03收稿日期:2010-08-11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之后,中国积极推动中美日内瓦会谈的顺利进行并倡导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但事实的进展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出现了“革命外交”的重要特征,它要求中国支持世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而美国则继续采取分离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策,帮助国民党加强台湾的军事防务,力图控制台湾。蒋介石政府不断策划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1958年7月,中东发生危机,美国出兵黎巴嫩,为了打击蒋介石反动势力,声援中东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共采取了炮击金门的军事对策,1958年8月23日,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
  第一阶段:危机初期。从1958年8月23日到1958年9月7日为危机的初级阶段。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向金门猛烈开炮,在解放军炮火的猛烈打击下,金门的国民党部队的补给运输被中断,金门岛完全被解放军封锁。美国政府立即对中国的炮击作出反应,8月25日,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召集代理国务卿、代理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会商,会后,第七舰队很快增兵至5艘航空母舰,3艘巡航舰,41艘驱逐舰,7艘攻击潜水艇。[1]8月29日,在白宫召开的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批准了美国的军事干涉方案。这一方案规定,在中共对金门进行封锁的有限行动阶段。美国的主要反应是在“国际水域”为国民党军队提供护航等间接支持;如果中共对金门发起大规模进攻,美国军队将直接进行军事干涉。美军在开始行动时不使用核武器,打击范围也不超过当地作战区域,在这些行动无效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并有可能扩大打击范围;如果中共对台湾和澎湖发动进攻,军队将要求总统给予新的授权。据此,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美军太平洋总部发出了行动命令。[2]美国此时的对策仍然是把沿海岛屿的利益与台湾联系起来,把沿海岛屿的安危与整个太平洋防线连在一起。美国决策层把中共对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视为对美国利益的侵犯,甚至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但对使用武力比较谨慎,不希望美国为台海局势卷入和中共的军事冲突。在25日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明确阐述了炮击金门的真正目的:“从这几天的反应看,美国人很怕我们不仅要登陆金门、马祖,而且准备解放台湾。其实我们向金门打了几万发炮弹,是火力侦察。我们不说要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我们相机行事慎之又慎,三思而行”他指出,美台条约没有明确规定包括金门、马祖,美国是否把这两个包袱背上,还得观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侦察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而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3]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炮击金门的主要意图所在。危机初期的中共决策反应了中共领导人是想通过炮击来试探美国对沿海岛屿及台湾的政策,从而准确地制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从中共领导人的谈话可得出,中共并不想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想通过炮击突出台湾问题,再次表明中共维护一个中国的坚定决心。危机初期中美双方的军事决策表明:中美双方虽然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仍然尽量克制,避免对抗升级。
  第二阶段:危机高潮。从1958年9月8日至1958年9月30日为危机的高潮阶段。9月8日,国民党海军的“美乐”号驶进料罗湾,福建炮队实施炮击,击沉“美乐”号,护航的美国军舰丢下国民党军船队仓皇逃走。11日,解放军再度发起炮击,国民党军船队和美舰再次逃窜,这两次炮击沉重地打击了美蒋反动派的气势。中共对金、马的再次炮击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9月12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关于台海局势的电视讲话把中共的军事行动视为侵略行为,并宣称“用武力征服新地区的长久计划”美国决不能姑息,决不会后退。[4]9月17日,美国海军在金门开始部署可以发射核弹头的8英寸榴炮弹。27日,美国空军部长道格拉斯宣布,美军已经做好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准备。美国的危机政策引起了盟国和美国国内舆论的反对,据《纽约时报》透露,美国国务院收到的5000封公众来信和电报中,80%反对政府的台海政策,艾森豪威尔承认,“多达2/3的世界舆论和50%的美国舆论反对我们一直在遵循的方针”。[5]美国国内舆论反对和盟国的不支持态度,使得美国不敢轻易使用极端的军事打击政策,美国开始寄希望于谈判解决危机。中国的政策也是不希望危机升级,是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谈判缓和局势并了解美国的政策。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会谈中美方代表把台海紧张局势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并要求中方立即“停火”,中国代表当场指出中国政府对金门、马祖的军事行动完全属于中国内政,根本不存在“停火”问题,消除台海紧张局势的关键在于美国撤出这个地区,虽然中美大使级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台海危机得到暂时缓和。而此时,美蒋矛盾也进一步激化,蒋介石希望台海危机升级,利用美国的军事支持协防沿海岛屿,实现反攻大陆的计划,并催促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打击,美国政府却不愿让危机升级,继续压蒋撤军,美蒋矛盾因此扩大和公开化。
  第三阶段:危机的平息。从1958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为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平息阶段。中美大使级会谈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通过谈判,中共明白了美国对沿海岛屿政策的真实意图,面对着美国逼蒋放弃金门的政治形势,中共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亲自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其中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台湾问题应由国共两党“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文告还宣示,从10月6号起,暂停炮击7天,“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6]中共的倡议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强烈反响,台湾问题应由两岸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的心声深入人心,中共所实施的政治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攻势加大了美蒋反动势力的矛盾,瓦解了美蒋的合作关系。到10月13日,中国国防部命令对金门再停止炮击两星期。炮击金门进入了停停打打的阶段,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意义突出。10月25日,中国政府发表了第三个文告《再告台湾同胞书》,要台湾当局划清内战与外侮的界线,一致对外,文告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小金门等岛屿得到充分供应,以利于长期固守。[7]中共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不急于收复金、马,而是让它们留在国民党手中,做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纽带,以此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这一政策使美蒋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动摇了国民党政府中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势力,大陆与台湾达成默契,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10月23日美台达成联合公报,台湾方面同意放弃对大陆使用武力,并决定从金门、马祖撤兵1.5万人~ 2万人,美国对此表示满意,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8]中国政府采取的新政策使美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艾森豪威尔表示奇怪“我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12月10日,美国被迫宣布从台湾海峡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艾森毫威尔决定,只要中国双日不开炮,“美国将不参加护航活动”。至此,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逐渐得到缓和,美国压国民党撤离沿海岛屿从而使大陆与台湾分离固定化的企图遭到破产。

推荐访问:台湾海峡 中美关系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