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全视角下上海高校多校区治安形势及对策


   摘 要:文章阐述了上海高校多校区形成的背景、现状和特征,及由此对治安管理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上海部分高校开展了问卷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以图表形式描述了多校区背景下高校的治安现状,其中包括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安全教育状况等,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大校园安全”的治安管理体系理念。
   关键词:多校区 治安 平安校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进行了大规模合并、新建,形成一批拥有多个校区的大学。高校的治安管理从来都是与学校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原教育资源的不足,但同时对传统的单一校区管理形成较大冲击,给校园稳定带来新挑战。[1]
   1.上海高校多校区形成的背景、现状和特点
   上海高校保卫工作在2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其伴随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明确工作理念、强化安全保卫职能。自2006年市教委对本市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规划以来,制定了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的闵行紫竹科教园区、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还有个别高校聚集区。上海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调整前的16600亩扩大到40100亩,净增23500亩;校舍面积由调整前的742万平方米扩大到1308万平方米,净增566万平方米。在校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由2000年的25.54万人,扩大到2005年的51.62万人。上海市共有高校(包括民办高专)61所(截止2008年5月)。[2] 除民办和个别学校外,都有两个以上校区。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把几所高校合并重组为一所大学,从而在原校区基础上产生一个新校区,这种模式称之为“合并重组型”,如上海交通大学七宝校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专科校区。二是高校考虑到长远发展,到更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地区开拓发展空间而建设的新校区。以上模式称之为“自我发展型”,如上海电力学院学海校区、复旦大学江湾校区。[3] 无论哪一种模式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其安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较以前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加强对多校区高校保卫工作管理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
   2.多校区背景下上海高校的总体治安形势
   当前,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压力;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将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学校内部及校园周边的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仍时有发生。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和闲散人员,利用学校校区多、边界长、周边治安环境复杂等因素造成的安全防范漏洞,伺机进行盗窃、破坏活动;近几年,学校学生由于心理疾病、校外租房、同居、网瘾等诱发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等。 [4]
   为了科学掌握上海高校安全稳定特征,明确治安管理工作形势,我们分别对闵行、松江、奉贤、原南汇(临港)等校区较集中的大学城或科教园区开展了调研,包括上海电力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民办)等上海市高校2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2000分,回收1912份,有效问卷1906份。
   2.1多校区办学难以形成统一的治安管理模式
   根据高校治安工作必须置于党委绝对领导之下的原则,治安工作必须由该校的党委直接领导。但同时根据治安工作属地化管理原则,校内刑事、治安案件由各校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因而形成了在一所高校的不同校区有不同管辖单位、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工作方法的新模式。在治安管理实践中,校区间发生交叉的治安案件后,会出现多家属地公安机关责任不明的现象,从而影响校园治安管理效率。
   2.2校区分散、周边环境复杂是影响当前高校治安安定的重要因素
   在多校区的高校中,学生对自己生活之外的校区情况知之甚少。如下图1、2各校区间联系不紧密是主要原因。这也导致了部门间信息不畅、工作成本高、管理力量分散等后果。调研也反映出学生对校区周边环境及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校区间情况差别大,隐患不同。市内校园的隐患主要集中在网吧、赌博、色情场所等。远郊的则主要在安保力量薄弱、建设工地、盲流等。从调研中看出校区周边没有紧急求救、求助设施也是一个重大安全隐患。这种情况多发在较偏僻的校区。大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好奇心、谈恋爱等诸多原因,喜欢去一些人迹稀少的地方。这恰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3治安环境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
   高校校园已从以往的“一方净土”变成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社会。各种违法犯罪在校园里屡屡出现。多校区背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四个特征:第一、治安案件情况更为复杂,周边环境、人员等都会导致案件形式和后果差异较大。第二、在大学城中,学校间相互交叉的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提高。第三、在大学城公共区域发生的治安案件容易产生辐射效应。一所学校发生的治安案件一旦引发周边高校学生的响应,则很容易激化成群体性事件,如伙食问题导致的抗议静坐等。这需要各高校具备迅速联合管控、应急处置重大事件的机制和能力。保卫处在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也要不断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在表1中,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最多的是财产侵害。其中尤以宿舍盗窃最为严重。公共场所抢劫、失窃、校外人员入校犯罪和车辆被盗等也构成了最大的治安隐患。有高达96%的学生最关注人身、财务的安全。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治安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其次是校园周围复杂的环境影响。虽然近60%的学生有安全防范意识并能采取措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表2)。在以往入室盗窃案例中,绝大多数的侵财案件都是因为被害人麻痹大意导致的。
   2.4多校区间安全管理成效不均衡
   提高每个学生的安全素质对多校区的管理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伤害事件的后果本身也许不可怕,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从而导致事态恶化。表2的统计结果警示我们,真正参加过应急预案演练的学生不足2成;有近一半的学生仅留意或根本不留意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多校区间的管理人员、防范设施等分布不均衡。学校对学生基本自救能力的教育也明显不够。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表2在校内突发紧急情况时,学生多先求助于校内教师,最后才是公安机关,可见在学生的意识中教师是保护安全第一人。
   3.建立“大校园安全”的治安管理体系
   建设平安校园需要管理者在多校区背景下建立“大校园安全”的治安管理体系。“大校园安全”理念是用制度、方法、管理行为将地域上分割的校区整合成有机整体,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属地公安机关、社区、安全保卫部门一体化的治安管理机制,从而避免主体单一、权责不明、范围局限等现象,对学校而言,应当主动意识到多校区治安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系统,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学校也应谨防把某一校区的治安问题作为偶然事件,应当分析此类案件在校区间的共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增强全程、全员、全领域管理的主动性。
   3.1师生是大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
   “大校园安全”理念需要将师生纳入治安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二者的管理、参与功能。学校不能将教师,特别是学生纳入被管理,甚至非理性、缺乏合作性的对象。如果忽视了师生的主体作用,当危机爆发时就容易使局面陷于失控状态,对及时管理和有效恢复造成巨大障碍。

推荐访问:校区 上海 治安 视角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