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承担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使命。河源市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切,文章通过分析河源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欠发达地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要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河源市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52.12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名第19位,全市人均GDP 为30853元,仅为全国(59660元)的51.7%、全省(81089元)的38.0%。[1] 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市,地处粤北山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2018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乡村振兴作为未来重要工作之一。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乡村治理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河源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落后,现有农民技能水平较低。要实现“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院校任务艰巨。
  一、河源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河源市职业教育发展较晚,职业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建市以来河源市十分重视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河源市具有高职院校1所,技师学院1所,中职学校12所,以及一些从事短期的职业培训机构,逐步形成了专业体系较为完整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主要建设有数控技术、电子技术、财经工商、基础教育等为主的专业群,每年能培育学生约2万余名。其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2013年正式成为第二批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河源市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另外河源技师学院、河源市理工学校近年来发展迅速,河源技师学院2014年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河源理工学校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中职学校并成功立项创建国家示范校。通过多年来不断地投入,各职业院校已逐步建立起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场地,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源市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措施来培养新型农民,如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三农学院,专门从事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与培训、涉农专项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农村发展政策宣传,并且正式启动成人教育“农民大学生”项目,专门针对河源市农村户口从事农村种养业的人员进行招生并减免相应的学费。河源市农业局也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但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受益人员有限。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河源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職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职业院校吸引力不够
  由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不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认为技工社会地位低,只有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或本科院校的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因此,职业院校招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生源不足、学生分数低、素质相对较差、质量不高等问题,培育难度大,导致培育效果不理想。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匹配,缺乏涉农类专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链不断延伸,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也逐渐由单户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过渡,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农业生产型人才,还需要农业服务型人才和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懂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懂农产品物流、物联网技术、懂政策、懂经营、管理,具有法律、市场经济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当前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类型缺乏明确的市场调研和定位,中高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均以数控、模具、电子信息、汽车维修、旅游、艺术、经贸管理类等专业为主,开设的专业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主要面向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在专业结构方面切合乡村经济实际需求的特色专业很少,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产业、技术结构不匹配,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乡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匹配。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员有限,乡村就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少
  一方面由于就业观念落后,传统观念认为在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绝大部分农村家长送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职业院校毕业后返回农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观念很多家长和毕业生都无法接受,返乡创业就业的毕业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当前在乡村就业的农业人口所受教育层次低,缺乏专业技能。虽然政府组织在职业院校开设村干部职业培训班,相关部门也组织有相关的农业技能培训班,但规模有限,更多的乡村就业人员没有职业技能提升机会。
  (四) 实践技能培养不到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进行人才技能培养非常重要的途径。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都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大力推行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院校也非常愿意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对合作企业的政策扶持,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很少,甚至无利可图,导致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参观或者短期的实习,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格局。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生短期实习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反而一定程度会给企业正常运营增加工作量,导致企业方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延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的机会有限,短期的实习仅仅只能对企业相应岗位进行了解,专业实践技能难以得到提高。校外实习实训的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不能适应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主创业或就业的需求,校企合作的非延续性使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需要深入合作的项目难以开展。

推荐访问:下欠 职业教育 振兴 发达地区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