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主题窥探与研究述评


  【关键词】马蒂尔德;莫泊桑;主题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于1884年,小说主要讲了小公务员的妻子马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大显风采。不料项链却在她回家途中不慎丢失,于是她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过了十年劳苦生活,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却在与朋友偶然的相遇中得知那是一串假项链。根据笔者对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中认为目前学者们对《项链》的文本解读在主题方面主要有三种:一、讽刺虚荣说;二、赞美诚实说;三、揭露现实说。下面笔者主要围绕这三点,以相应的文章为例做文献综述。
  1 讽刺虚荣说
  《虚荣:马蒂尔德的悲剧根源——解读莫泊桑<项链>的本质含义》一文中说:“马蒂尔德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是一个虚假的社会,地位优越、光鲜亮丽的佛来思节夫人等社会名流平日营造出的是一个巨大的假象,谁也无法想象佛来思节夫人借给马蒂尔德的项链会是假的,这也是为什么当马蒂尔德弄丢了项链,却毫不思索地还了一条真正的钻石项链给她。”
  的确如此,聪明的读者都能发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所呈现出来的虚无繁华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的虚荣心而营造出来的假象,实际上那些东西原本就不该是像马蒂尔德这样的下层人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就像是泡沫一样,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马蒂尔德并不能看清这一点,她反而迷失于其中,最终付出了自己的10年青春和美貌还了一个假项链带来的苦难债。这篇文章就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展开分析,认为《项链》揭露的是马蒂尔德及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共有的虚荣风气。
  这种说法不乏证据,因为开场的时候,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确呈现出了众多下层小市民想要攀登到上层社会的状态,她喜欢收拾打扮自己,她对自己的丈夫甚至是这个家庭抱有埋怨的态度。甚至为了在舞会上的风光难为自己的丈夫,并走向低头向他人借珠宝的路上,这也为她后来的悲剧做足了铺垫。另外。除了马蒂尔德之外,还有那位借给马蒂尔德珠宝的人也是一个隐形的丑陋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因为她的珠宝是假的,这就值得读者思考:是否那个人人渴望的上流社会就像那副项链一样虚假而不可捉摸?
  2 赞美诚实说
  似乎一提到马蒂尔德,人们总会给她扣上“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帽子,小说的主题向来是在批判法国社会的同时批判马蒂尔德。的确,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有需要批评之处,但这篇小说的主题仅仅是批判马蒂尔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莫泊桑写这篇小说仅仅是这个意图,那莫泊桑就可能不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了,《项链》也就更不可能成为莫泊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了。
  《探析莫泊桑<项链>中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中说:“马蒂尔德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受当时法国崇尚浮华的社会风气所影响所腐蚀。”从这一点来看,马蒂尔德的悲剧甚至不能归咎于她一人身上,抛开社会诱因将马蒂尔德单纯的看作是欲望的代表未免过于武断,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更进一步地走进作者笔锋间流露的深层含义,我们应运用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分析人物。所以,在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忠于作者的写作初衷,这就要求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还要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创作观出发,一探究竟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中最应该避讳的就是带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浅谈莫泊桑<项链>路瓦栽夫人的忏悔精神》中说:“敢问,现今世上还有比她更伟大的女人吗?她是在用她的美丽青春来守护一个承诺,她在用自己一生的劳作在忏悔。”结局中马蒂尔德是笑着的、是从容不迫的,尽管她已经失去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曾经那么重视容貌和外表的窈窕淑女最看重的容颜,她还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马蒂尔德这个小人物恰恰选择在丟失项链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并付诸于行动,这样的小人物被放大至众人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可以说这才是莫泊桑的过人之处。十年的忏悔和改过自新的岁月将她变成了她从未想到过的模样,马蒂尔德最后应该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她从容地面对骆塞尔夫人,一改多年前的单纯与轻佻,这便是十年的苦难生活在她身上的沉淀。从这个角度看来,马蒂尔德是个值得赞美的人,她具有虔诚、踏实、忏悔、坚守诺言的美好品格,而这些品格足以让我们把一部分视线从她的爱慕虚荣中转移开来。
  3 揭露现实说
  《莫泊桑<项链>两题》中说:“《项链》的故事就是在揭露资产阶级“每一步”同自己“法律抵触的形式”。的确,马蒂尔德在初步踏入上层社会的时候,的确就意味着自己距离资产阶级更近了一步,但是对于这个下层人来说,所谓的资产阶级未免太过光芒耀眼,根本容不下这个乡下的“灰姑娘”,这也打破了我们常人的美好想法——灰姑娘总会摆脱自身糟糕的命运。这也是莫泊桑的另一过人之处——让读者清醒地认识笔下的社会有多么肮脏!可以说马蒂尔德的十年经历就是莫泊桑对资产阶级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测,他们经受“未来的苦恼”“残酷的贫苦”“肉体的苦楚”“精冲的折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这里作者连续用了两个‘也’字,貌似轻描淡写,但是却逻辑严密地描述了像马蒂尔德这样的小人物一样,其他下层人的共同处境和必然的选择,自然也就预示了这一类人大同小异的必然命运。她个人的追求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共同特征,她的挫折正表现了她那个阶层的人的共同尴尬和无奈。马蒂尔德所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人,他们生存在资产阶级世界里,生活在一片虚无和浮华里。他们身处这虚无和浮华之中,像是被它所包围。但当风险来临时,他们丝毫没有抵御能力,他们不得不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这时他们又像被这虚无和浮华所隔绝。《项链》的主题一方面可以通过马蒂尔德夫妇两个人的命运来揭示,他们两人的命运就像是一滴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太阳,莫泊桑想要通过马蒂尔德夫妇的命运投影出当时整个法国社会浮夸、虚荣的状态,而他们只是被这个社会驱赶着向前的人。

推荐访问:述评 窥探 项链 主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