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中国电视法制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其收视率在全国或各地电视台(频道)均名列前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许多栏目作品有很高的质量,栏目的定位更加清晰、节目的题材范围进一步拓宽,内容更加丰富,题材的表现形式新颖多样。老牌栏目水准稳定,保持强势;新生栏目日渐成熟。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电视法制传媒节目内容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综观这些法制栏目及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品牌栏目的打造,突出节目特色
  
  从目前的多数法制栏目看,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大都注重品牌的打造——树立名牌电视栏目的形象。
  一般来说,电视节目的品牌概念涉及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这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即个性特征,拥有个性,栏目才能区别其他竞争对手,占据自己独特的位置,吸引住一定数量的观众群,长时期赢得观众的信任。
  以央视的“经济与法”栏目为例,该栏目作为国内开办最早、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经济领域法制专题栏目,从一创办(2003年创办)就立足于“用案例说话”,以“推进中国市场经济规范进程”为宗旨,致力于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事件背后蕴含的法理及规章制度,向观众传递“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则”;同时关注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困惑、法律认识,挖掘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法律缺失,以栏目的影响来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和法制的完善。通过多年的努力,该栏目在观众中拥有了权威、专业、公正的栏目形象,节目收视率位居频道前列,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和法学界的高度评价。
  从地方台的法制栏目看,同样在品牌优势方面表现出色。北京电视台的“大家说法”栏目是一档法制类新闻专题结合演播室访谈的栏目。栏目的前身是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的新闻专题节目,从“法制进行时”独立出来之后,依托原有的强势资源,以“导向正确,收视强劲”为宗旨,以“见证法制进程,服务首都百姓”为己任,在策划、选题、采访、编辑、制作等环节延续“法制进行时”的高标准和高水平,开播仅三个月,就已经稳居北京地区所有频道所有栏目的收视排行第二名,2008年全年平均收视率为6.29%,单期最高收视率11.9%。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2009年改版后,该栏目与“现场说法”、“法制进行时”共同组成的午间法制时段优势栏目,同年1—6月的平均收视率为6.94%,自开播至今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成为在北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法制栏目。
  此外,还有央视法制频道的“庭审现场”,吉林法制频道的“第一法制”,福建电视台的“与法同行”,贵州电视台的“法制第一线”,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真相”,甘肃卫视的“法制视线”,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800”等栏目。这些法制电视栏目有很高的收视率,深受观众喜爱,内容新颖独特,已成为近年来吸引观众眼球最多的品牌法制栏目。
  
  二、拓宽题材范围,贴近百姓生活
  
  同时从当前法制节目的题材范围看,内容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外,触角更延伸到道德、法律、民生、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关注热点法制事件的同时,更关注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特别是以国计民生。百姓生活为题材的法制节目,大都注重答疑释法,服务大众,着力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人们的心理困境。
  如:中央电视台“忏悔录”栏目2009年曾经播出《绝望的母爱》,讲述的是一个叫李成会的女人,其女儿患有先天脑瘫,虽经多年求医,却一无所获,反而债台高筑。而公婆的责骂和李成会娘家接踵而至的灾祸,更是让她透不过气来。绝望中的李成会再也无力挣扎,她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离开整个世界。于是惨案发生了。最终李成会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这是一桩令人发指的家门惨案,尽管法律能够清晰地判断罪与罚,但那种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并非一纸判决书所能描述。本片在刻画主人公一家生存困境的同时,也把一个情与法对立的心理困境摆在观众面前,引人深思。
  重庆电视台“拍案说法”栏目2009年4月10日播出的《我的儿子叫赵“C”》讲述了江西鹰潭的赵志荣因给儿子取名赵C而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困扰。当他给儿子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被民警告知名字中不能有字母,否则名字就进不了公安部户籍网络程序,建议改名。因不愿意改名,赵C被公安局拒绝换发第二代身份证。为此,赵C一纸诉状将鹰潭市月湖区公安分局告上法庭,在一审判决中,法院判决赵C胜诉,可以继续使用这个名字,月湖区公安分局不服判决,选择了上诉。赵志荣认为给儿子取名赵C是他的创新之举,C是英文中国一词的首字母,也有人丁兴旺的意思,而且这个名字儿子已经用了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了。而换名字也会给儿子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二审法院没有判决,最后双方协商一致:赵C改名,公安机关免费办理。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姓名权具有标本性意义的诉讼案件,这场诉讼唤醒了公民的姓名权意识,是公民维权意识觉醒的体现,对促进国家相关法律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选题贴近百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外,还有云南电视台“法案故事”栏目2009年5月6日播出的《消失的假牙》,讲述了一位77岁老人住院9天去世后,医院隐瞒假牙意外掉入体内的事实,直到火化后在骨灰里发现进而引发的官司。该节目采写制作历时半年,全方位追踪从家属与医院交涉到医学会做出医疗事故鉴定,再到法院一审开庭,展现了一个事件中医患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片中不但诉说了人情冷暖,分析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责任,还提出了我国医患关系、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国计民生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关注法律的盲点及难点,注重对新法律规定的解读
  
  众所周知,2008年1月1日我国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大家开始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这个法律。广东电视台2008年播出的《老赵的心愿》就是结合这个法律的实施,讲述了一名工作了30年的公司老职工,因为不能与原单位签署一份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进行的一场漫长的劳动官司。法院最终依据《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只要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续订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需经过企业同意,企业就必须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条款,支持了老赵的诉讼请求。这场官司耐人寻味,实际是在解读《劳动法》。全片围绕合同、仲裁问题展开,法官全力帮助弱势群体,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留给人们关于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单位和员工之间、法理和人情之间的种种思考。
  此外,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法律在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便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许多新的社会领域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制不完善的情况,这些也成为法制节目的重要选题之一。一些法制节目的编导试图通过自己的敏锐视角发现这些“盲区”,担当起了国家耳目、喉舌的角色,为人大、政府的立法活动提供参考的依据。如:
  长沙电视台2008年播出的《交叉换肾之争》,讲述了两位尿毒症患者在面临肾源危机的紧要关头,当两个家庭准备交换相匹配的肾源时所遇到的生命与条文、法律与伦理的冲突。该片以法律专家的独到评析,展现了目前我国在捐肾救人时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以及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领域的相关法律空白。
  而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午间说法”栏目2009年7月播出的《枷锁》,讲述了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遭受职业歧视挺身维权的故事。求职者小罗以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求职屡屡受挫。为了抗议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身带“枷锁”走上街头,以一种街头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他的愤怒和诉求,呼吁全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工作权益的关注和保护。我国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庞大的群体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对乙肝的恐惧与歧视,使乙肝已经从一个疾病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层次。该片探讨了我国在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益领域,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进展和不足,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维护公平的入学、就业权利,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该政策出台的前后,法制栏目的宣传促进作用不可小视。

推荐访问:中国 法制 栏目 创新 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