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涉及中资企业公平竞争问题及应对建议


  摘要:近年来,中欧双向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规模大幅攀升,引发欧盟及一些成员国的担忧和抵触,试图尝试采取安全审查措施限制中资企业并购其关键基础设施或技术,并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中强调对等开放和公平竞争。欧方认为,很多中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常受到政府授意和补贴,在国际市场开展不公平竞争,并敦促要求中资企业遵循“竞争中立”原则和符合欧方认定的公司治理准则。中欧BIT谈判无法回避这一现实问题。建议明确中资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与欧方所设原则要求是一致的,中方本身也愿意加强对中资企业非理性境外投资行为的审查。建议在涉及国企条款谈判时应及时提出适当例外条款,坚持中资企业海外投资行为不具任何政治目的,在国内也不再享受任何政府优惠支持政策,自愿遵循国际公司治理准则和相关商业标准。建议在双边或多边场合积极敦促欧方坚持自由贸易方向,抵制保护主义,呼吁欧洲企业与中资企业开展互利合作,包括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等。
  关键词:中欧BIT谈判中资企业直接投资公平竞争安全审查
  作者简介: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
  从1975年中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双边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对彼此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及第四大投资来源地和中国作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投资合作的基础深厚,但双方迄今尚无制度性的双边协定来规范贸易投资关系。自2013 年11 月中欧启动双边投资协定(BIT)談判以来,双方在议题范围及相关文本的谈判上取得积极进展,但涉及国有企业、市场准入、并购审查等核心议题尚未形成共识。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尚未完成,也影响欧盟推进中欧BIT谈判进程。中资企业尤其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问题成为双方谈判要价的焦点之一。
  一、中欧双向投资渐趋平衡和更加广泛
  近些年来,中欧双向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欧盟对华投资规模呈稳步上升态势,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规模大幅上升且超过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中欧双向投资流量趋于平衡的特征。尽管中欧在双向投资存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双方的经济和贸易体量相比,双向投资合作发展并不充分,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
  (一)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稳步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对华实际投资流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41家,直接投资流量达到9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9%。2010—2016年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流量年均达到71.25亿美元,高于2007—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51.1亿美元的平均水平。中国是欧盟成员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国之一,其中2016年德国(27.1亿美元)、英国(22.1亿美元)和卢森堡(13.9亿美元)对华投资额位列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和地区的第8至10位。欧盟对华投资流量的历年变化体现出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2005年以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在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法规。自2005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中国日益壮大的国内市场的推动,尤其是消费和服务业驱动的经济结构直接引导欧盟对华投资规模及方向的调整。许多研究表明,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增长。基于此,中欧各自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使双方更多地参与全球供应链,也能惠及双方人民的利益。为此,中国近年来出台多项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及积极利用外资。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额大幅增长
  2009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呈现快速增长,并由2008年的4.67亿美元攀升至2016年的近100亿美元,涨幅超过2100%,其中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额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5.1%,
  占其对欧洲投资流量的93.5%。即便是2009年尚处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速高达535.7%,除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出现些许同比增速下降外,其余年份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规模均呈现同比高增长。2010—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年均达到70.6亿美元,远超过2007—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14.9亿美元的平均水平。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由2013年的171.02亿欧元大幅下滑到91.39亿欧元,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额则由2013年的55.47亿欧元翻倍增长至120.98亿欧元,中国成为欧盟的直接投资净流入国。拿德国来说也是如此,2016年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达到110亿欧元,占中国对欧盟投资流量总额的31%,超过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额。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力也在发生变化。2009年之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获取资源能源为主。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资源型驱动的投资动机逐步减弱。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和结构调整逐步到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逐渐由以对外获取资源能源为主转向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为主。据《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行业已由采矿业、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主转向先进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当然,欧盟自由开放的投资环境,也是吸引更多的中资企业纷纷到欧洲进行投资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从流量还是存量来看,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领域。2016年,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占比分别达到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36.6%和23.0%(见表1)。
  (三)中欧双边投资合作发展并不充分
  目前来看,中欧双边的投资合作发展并不充分。发展不充分的理由有四。一是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占其对外投资比重较小。截至2016年底,中欧双向直接投资存量占各自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分别仅为5.14%和1.07%,这一比重与其自身的经济总量不相适应(见表2)。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规模大幅攀升,但也仅占到欧盟吸引外资额的1.8%。二是欧盟对华投资存量占比远远低于对美投资存量规模占比。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直接投资存量远远小于欧盟和美国之间的投资存量,欧盟在美国的投资存量大概是在中国投资存量的15倍左右。截至2016年末,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存量接近1777亿欧元(包括香港则为3039亿欧元);相比之下,欧盟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7440亿欧元,吸引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为23911亿欧元。三是中欧双向直接投资存量占比与双边贸易额占比不相称。如表2所示,2009—2016年,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占各自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比重均远远小于双边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比重(15%左右)。四是英国脱欧后中欧双向投资规模将会大幅缩减。英国一直是中国投资者最喜爱的目的地。英国脱欧最直接的效应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将会缩水约1/5。形势上看,中资企业仍渴望获取欧洲品牌、技术并进入欧洲市场,也意味着中国在欧投资还将会持续增长。倘若英国脱欧后,中国在欧投资可能会撤离英国,那么未来欧盟对华政策立场将会严重影响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方向,甚至将超过英国脱欧本身带来的影响。

推荐访问:中欧 中资 协定 公平竞争 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