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营企业16年的求实创新之路


  作者简介:王义军,恒大地产集团法律事务中心总经理,社会职务: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房地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引言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古人认为名利都是浮虚的,但是,世人很少不是为了求名利的。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当代中国,就像一列快速疾驶的财富列车,每个人都想使劲挤上去,获得最丰厚的待遇。然而,机遇并没有青睐于每个人。
  许家印教授,一个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河南人,不仅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者”,而且还成为了财富列车上的快车手。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发挥着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其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波澜壮阔。它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使其成为当今最活跃的经济细胞。
  恒大地产集团是许家印教授亲手缔造的地产王国,经过15年的成功运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拼杀出了一条庞大基业与个人财富崛起的有效路径。
  为寻求并激发新的思路、新的经济建设的新动力,我们试图以解剖案例的方式,考察这个崛起于广州、成长于广东、壮大于全国的个体的成长轨迹,探寻其对地产发展、乃至经济建设的共性价值和启发意义。随着调查的深入,思考的放大,我们不由地发出无限感叹:
  在广东这个藏龙卧虎之地,白手起家的恒大为何能博得中国地产界“全国化发展学万科,规模化发展学恒大”的美誉?
  在南方沿海这个人力资源竞争白热化之地,作为民营企业的恒大为何能吸引、聚集并培养起一大批优秀人才资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全国地方地产的围剿和势力范围之内,作为外来地产的恒大为何总能受到市场的追捧,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
  在宏观调控空前收紧、楼市一片萧瑟的2011年,上市两年的恒大为何净利润高达117.8亿元,同比增长46.9%,成为中国房企净利润冠军?
  ……
  与其说是战略的成功,不如说是智慧的胜利。
  1
  踏着“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顺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趋势,凭着“舍我其谁”的气慨砸烂“铁饭碗”,一举成为地产强者。
  (一)顺势启航,以量取胜,在“规模化战略”中实现高速发展。
  1992年,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元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正是在这一年,许家印教授辞掉公职离开工作了10年的河南省“舞阳钢铁”,带着创业的热情来到了“灯红酒绿”的深圳。管理300多人的车间主任开始给人打工,先做贸易业务员后开始涉足房地产,凭借“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销完”的业绩一举成名。然而,2年半时间给老板创造了2亿元现金流的许家印教授,每月的工资只有3000多元。
  牛刀初试,锋芒毕现。许家印教授的个性和价值观,注定他要有一番新的作为。
  从1992年到1996年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能用萎缩一词来表达,大大小小的地产企业都在夹缝中求生存。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国家取消分配福利房的政策的出台,给地产界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年2月,恒大地产在广州注册成立。许家印教授想办法筹集巨资,以“短、平、快”的策略,以“环境配套先行”的理念,迅速出击,第一个地产项目——金碧花园横空出世。靠着“高标准起步,低价位入市”的营销策略,恒大创造了一天之内进账亿元的销售神话。从此,恒大开始了“高速发展”阶段的3个“三年计划”。
  发韧于第1个“三年计划”(1997年~1999年)。当时,广州有2000多家地产企业,而且绝大部分都比恒大成立早五六年。面对群雄争霸的局面,作为后来者的恒大奉行的是赶超战略,金碧花园项目成功后,恒大地产创造了金碧花园二期和三期、金碧华府、金碧御水山庄、金碧湾等13个楼盘同期开发的惊人纪录。为了加快开发速度,争取资金的快速回笼流转,用许家印教授的话来说,当时就是“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用一块钱办十块钱的事,一年干三年的工作”,以此实现了“八个当年”: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1999年,恒大位居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第7名,而完成这一切,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规模取胜”名至实归。
  调整于第2个“三年计划”(2000年~2002年)。经过前3年的高速增长,恒大进入“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调整巩固阶段,着力整合资源、规范流程、提升管理,陆续开发金碧花园二期、三期和金碧新城、金碧华府等精品楼盘。3年间,恒大已赶超至广州地产企业前列。
  转折于第3个“三年计划”(2003年~2005年)。确切的转折点是在2004年,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2003年,恒大已经位居广州地产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第一名,并首度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中国房地产企业十强;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现实,恒大何去何从,面临着一个关键的抉择。最终,恒大做出了两个后来证明最英明、最智慧的决策。一是恒大开始跨越广东,将版图扩张至其他战略性城市,即立足珠三角,布局全国;一是2004年5月的“砸园林”事件,将恒大带入了精品化时代,开始向“品牌化”过渡。
  3个“三年计划”,也就是八九年的时间,恒大以“规模取胜”的战略决策,赢得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并站稳了脚跟,为后来的每一步的跨越以及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二)困中求变,以质取胜,向“品牌化战略”过渡中实现跨越发展。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能偏安一隅,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不思进取。精准的市场研判和正确的市场决策,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经营利润日趋丰厚。一个后发起来的地产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称道的业绩,如何做大做强?如何走得更远更好?如何更好地定位?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恒大也曾有困惑。公司内部也有持续、深入的讨论,许家印教授当时狠心抛出了两个字“品牌”。他说,这两个字够我们打造一辈子。

推荐访问:之路 求实 民营企业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