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区域福利效应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产业转移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BJL08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博弈论的我国社会隐性收入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D084)。
  摘 要: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动态过程。从亚洲的发展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 使东亚地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产业转移带动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显著的区域福利效应。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新兴经济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转出的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耗能、污染的重化工业,因此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要素、发展动力的契机,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福利水平有了层次上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中国内地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后,已经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福利持续改善,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负外部性却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福利负效应。这些对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
  关键词:东亚产业转移 区域福利效应 环境福利 加工贸易引 言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动态过程。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东亚也开始了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浪潮。本文研究的东亚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包括东亚地区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也包括东亚地区之外的国家向该区域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承接美国等国产业转移后,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制造强国,其为应对国际能源危机及日元汇率升值的影响,选择了对外投资扩张、调整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之路。在这一东亚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日本推动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承接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大契机, 实现由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产业转变, 促成了经济崛起和经济腾飞的奇迹。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亚国际产业转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产业转出地包括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产业转入地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而其中亚洲“四小龙”发挥了重要的传导作用。如前所述,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上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新兴经济体。然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市场规模狭小与产能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要素价格上升与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引致了新一轮东亚产业转移。在这一阶段,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将本国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变, 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亚转移。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着力承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以及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 并且把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内地是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除了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以外,还通过制度变迁和政策优势吸引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量外部投资,制造业发展迅猛、不断扩张,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谢代银:《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战略抉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在产业转移带动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显著的区域福利效应。区域的地理空间内不仅有自然界,还有人类社会。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决定着财富的增长和分配,进而决定着福利水平。一个个不同的区域内的福利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福利在空间系统上的分布。现代经济学中,区域内福利的改善和提高源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运行实践的逻辑来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居民、企业和政府,无论在任何异质性区域中,这三者都构成全部的经济主体。因此,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其区域空间所能带来福利的主体也就是居民、企业和政府。这样来看,区域福利就是区域内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三者之和,是区域经济发展给居民、企业、政府所带来的效用和权利。这是基于经济主体逻辑关系的分析结论。其中,居民福利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物价水平、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状况、公共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福利包括企业利润水平、企业要素成本、企业发展环境等;政府福利包括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采购水平等。本文认为,一定时期内某种因素变化所形成的区域福利变化趋势可以称为区域福利效应。从福利水平改善或是损失的角度,可以将区域福利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区域福利正效应是区域福利的提高和改善。下面本文就基于比较的视角,对于东亚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区域福利效应进行比较研究。
  日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福利效应
  如前所述,20世纪50年代,日本承接了美国的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和本国福利水平的改善。在世界近代史上,东亚地区的区域福利水平与欧美工业化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二战后,美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均居于首位,其在大力促进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发展的同时,逐渐对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输出资本、技术等要素。在这一阶段,日本、联邦德国因为承接到美国的传统产业,再工业化步伐迅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基础的重建和发展的起飞,摆脱了战后国民福利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较快地实现了国民福利的高水平、高层次,{张自如、胡晖:《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3期.} 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福利效应。日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福利效应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流动中的区域福利持续提升。
  在区域福利效应形成方面,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积极承接美国转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人数的增长,降低了社会失业率,提高了日本职工的家庭月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1965—1970年,日本的家庭户均月收入增加了179.7%,家庭户均月工资收入增加了173.5%,家庭户均月社会保障收入增加了166.4%,居民的福利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增速远远快于战后初期的水平,居民福利效应十分显著。{ 孙浩进:《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福利效应》[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表1 日本家庭月平均收入单位:日元

推荐访问:东亚 效应 福利 产业转移 区域